摘要:[场景: 建康皇宫,灵堂素缟。太子司马绍于元帝灵前即位,是为晋明帝。年仅二十四岁的他,眉宇间并无悲戚,反而凝聚着一股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沉毅果决]
(画面开场)
[场景: 建康皇宫,灵堂素缟。太子司马绍于元帝灵前即位,是为晋明帝。年仅二十四岁的他,眉宇间并无悲戚,反而凝聚着一股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沉毅果决]
旁白: “公元323年,司马绍在父亲忧愤而死的阴影中登基。这位年轻的皇帝,自幼聪慧,文武兼修。他深知,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北方的胡虏,而是远在武昌、遥控朝政的那个姑父——王敦。一场看似毫无胜算的博弈,悄然开始了。”
(剧情展开: 暗流涌动)
[王敦得知新帝即位,并未亲自入朝,只派人送上了一份“贺礼”——一份列有诸多“奸臣”名字的名单,要求明帝即刻诛杀]
使者 (倨傲地): “大将军有令,此名单之上,皆乃离间君臣、祸乱朝纲之辈,请陛下即刻处置,以安天下之心。”
晋明帝司马绍 (接过名单,扫了一眼,面色平静): “大将军劳苦功高,所奏之事,朕已知之。然先帝新丧,朕初登基,骤行诛戮,恐骇物听。且容朕……稍作斟酌。” (他将名单轻轻置于案上,不置可否)
使者 (碰了个软钉子,悻悻而去)。
[明帝退入后殿,立刻召见心腹大臣温峤、郗鉴、庾亮]
司马绍 (目光锐利): “王敦欺朕年少,其篡逆之心,昭然若揭。诸卿,可有良策?”
温峤 (沉稳地): “陛下,王敦病重(历史上王敦此时已病重),居于武昌,其军事皆委任钱凤、沈充等辈。彼辈骄悍,然智略不及王敦万一。此乃天赐良机!然我军力分散,需暗中部署,联络四方镇将,尤以郗鉴都督兖州之兵,可为外援。”
郗鉴 (点头): “臣即刻北返,集结部众,以为陛下声援!”
司马绍 (决断): “好!温卿,你假意奉承王敦,麻痹其心。郗卿,速去集结兵马。朕……要亲自去看一看,王敦的营垒究竟如何!”
(剧情高潮: 微行察营)
[次日,明帝竟只带了两名随从,换上寻常富家公子的服饰,策马出城,直往长江边的于湖]
随从 (惊恐万分): “陛下!万万不可!于湖已是叛军防区,若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绍 (扬鞭笑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朕正欲亲眼看看,那叛军的虚实!”
[他单骑驰入叛军辖区,甚至下马,信步走过营垒,仔细观察工事布局、士兵状态]
叛军巡逻兵 (见其气度不凡,心生疑窦,上前盘问): “尔是何人?在此作甚!”
司马绍 (从容不迫,将手中玉鞭递给士兵): “吾乃武昌王都督帐下巡哨都督,奉命勘察地形。尔等甚是尽职,此鞭赏汝!” (说罢,翻身上马,朗声大笑而去)
士兵 (握着名贵的玉鞭,面面相觑,竟不敢阻拦,真以为他是王敦派出的高级军官)。
[司马绍侦察完毕,全速返回建康。途中,马匹遗粪,他竟命随从取水浇冷马粪,以防追兵通过粪温判断自己离去的时间]
旁白: “晋明帝这番‘微行察营’,胆略、急智、气魄,堪称千古帝王之一绝!他不仅亲眼看到了叛军外强中干的态势,更极大地鼓舞了京中士气——皇帝尚且不惧,臣子何惧之有?”
(矛盾激化: 王敦惊梦)
[消息很快传到病榻上的王敦耳中]
王敦 (惊坐而起,剧烈咳嗽): “什么?!黄须鲜卑奴(司马绍母为鲜卑人,其须黄),竟敢如此大胆!此子英武果决,绝非其父可比!快!钱凤!即刻整兵,不等了,发兵建康,废了此子!”
[是夜,王敦于病中惊梦]
王敦 (梦中惊呼): “啊!日光……日光环绕建康城!其势如斗,中有黄龙……扑杀于我!!” (惊醒后,汗流浃背,心悸不已) “此梦大凶……大凶啊!”
(集末结局: 胜负逆转)
[王敦不顾病体,急令钱凤、王含等率军直扑建康。然而,明帝早已严阵以待]
[建康城下,两军对垒。明帝亲自披甲临阵,士气大振]
司马绍 (于阵前高声宣谕): “将士们!王敦逆贼,先帝待之如腹心,他却举兵犯阙,逼死君父,荼毒忠良!今日,朕与尔等共诛此獠,以雪国耻!”
官军 (群情激愤): “杀!杀!杀!”
[同时,郗鉴、温峤等援军亦从各方合围而来。叛军见皇帝英武、援军大至,军心涣散,一战即溃。王含、钱凤等大败而逃]
[武昌,病重的王敦得知前线惨败的消息]
王敦 (呕出一口鲜血,仰天悲啸): “天不助我!竟使黄须小儿……成此气候!吾……吾死不瞑目!” (大叫数声,气绝身亡)
旁白: “一代枭雄王敦,最终在兵败和疾病的交加中愤懑而死。他轰轰烈烈的叛乱,最终被比他更年轻、更勇敢、更富谋略的皇帝亲手终结。晋明帝司马绍,用一场漂亮的逆风翻盘,暂时压制了门阀的骄横,为东晋王朝赢得了一丝难得的喘息之机。”
[然而,镜头扫过欢庆的群臣,定格在暗自松了一口气的司徒王导脸上]
旁白: “王敦虽死,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并未改变。琅琊王氏的根基依旧深厚。而新的权臣与外戚,已在暗中崛起……刚刚平息一场巨浪的东晋朝廷,很快又将迎来新的风暴。”
来源:小晨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