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影视工作者持续深耕检察沃土,敏锐捕捉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的检察新探索、新经验、新人物,以文化之笔、艺术之声、正义之影,创作出了一大批如《第二十条》《九部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以法之名》等反映时代之变、法治之进、人民之盼的优秀检察题材影
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影视工作者持续深耕检察沃土,敏锐捕捉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的检察新探索、新经验、新人物,以文化之笔、艺术之声、正义之影,创作出了一大批如《第二十条》《九部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以法之名》等反映时代之变、法治之进、人民之盼的优秀检察题材影视作品。尤其是在真实性方面,这些作品突破了以往求全求完美的藩篱,力求把司法工作者真实的状态呈现给了大众。
《无尽的尽头》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幕是检察官林之桃在雨夜翻阅“三少年杀人案”卷宗时,面对难以悔改的“少年之恶”时的那种无力感。作为一名曾从事多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这部剧带给我的不仅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深刻思考。
回望来时路,从未成年人检察部初创时仅寥寥数人的筚路蓝缕,到如今专业化办案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星火燎原;从社会认知的边缘地带,到国家立法的高度重视——这段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恰如剧中展现的未成年人检察部从初创到成熟的成长轨迹。相较于2024年《九部的检察官》以类型化案件展示未检工作的横截面,《无尽的尽头》则聚焦了未成年人检察部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成熟的发展史,恰如其分地捕捉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核心矛盾,并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未检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司法辩证:在刚柔之间寻求正义
《无尽的尽头》以“三少年杀人案”开篇,将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残酷现实与法律规定从轻处罚之间的矛盾真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正契合了现实中“邯郸三少年杀人案”发生后公众对于“孩子犯错该受何种惩罚”“未成年恶魔该不该严惩”的激烈争论,拨动了大众的敏感神经。面对悲剧,法律何为?执法者又该何如?
对于极端恶行、屡教不改的未成年犯罪者,我们应当坚持“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依法惩处。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刑事责任年龄弹性下调、专门教育、专门矫治教育等制度的完善,都体现了依法严惩的司法回应。一方面,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 》将刑事责任年龄有条件的下调至12周岁,另一方面,对于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仍然要采取专门教育、专门矫治教育等措施。另外,最近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建立起衔接有序的未成年人处罚体系,对未成年人犯罪,不再是简单地“一关了之”“一放了之”。
而对于大多数因家庭、社会等原因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则需要通过特殊制度给予他们重生的机会。因为未成年人确实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除了极少数冥顽不灵的少年之外,大多数人在成年之后确实能够幡然悔悟,这就需要我们给他机会,给他改正错误的时间。要知道,未成年人司法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需要在法律框架下,以“显微镜”审视个案细节,用“望远镜”展望未来人生。如刑事诉讼中附条件不起诉作为未成年人涉罪独有的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每个涉罪未成年人接受全面的社会调查,包括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等多维度,基于调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再加入专业心理咨询、异地力量,为每个帮教对象制订个性化矫治方案。
如我院办理的流窜作案人员小陶附条件不起诉案中,我们既担心远程帮教效果不佳,又考虑到犯罪地与户籍地路途遥远,让他频繁往返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和时间成本,于是联系小陶户籍地的检察院,联合我们的帮教力量和户籍地的帮教机构共同开展帮教。这样不仅实现了课程远程上,教育、谈话、公益劳动等还能在当地落实,最终取得了非常成功的帮教效果。
未成年人案件中,“保护”与“惩治”的尺度把握,是一场艰难的平衡艺术。每一个处理决定都关乎着孩子的未来,既要让犯错的孩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又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未检工作者不仅要面对复杂的案件,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误解,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用法律的威严和人性的温暖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家庭之殇:罪恶滋生的第一现场
随着《无尽的尽头》剧情推进,更多黑暗面被揭开。“儿童盗窃团伙案”中,由于父母的监护失职,贫困家庭的孩子被犯罪集团利用,被迫走上犯罪道路;“游湖杀子案”里,亲生父亲为牟取拆迁款竟杀害自己的子女……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和被毁掉的人生。
剧中,林之桃去过陆声的家里,在那里,她看到了他酗酒家暴的父亲、精神失常的母亲和被潘雄控制用来威胁他的弟弟;而在甄荣的家里,她看到了将甄荣控制到几欲窒息的甄荣母亲……陆声想改过自新却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困境,甄荣在母亲病态控制下寻求畸形成长的悲剧,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司法现实:不解决家庭问题,就难以真正挽救问题少年。
林之桃儿时曾遭受过父亲家暴,是法律给予她反抗的力量,也因此让她坚定地投身未检事业。她在工作中专业、执着,为了给受害者讨回公道,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可面对被害人家属的误解和报复时,她也会委屈难过,但不会退缩。白恩宇年少时曾参与群殴,在法律的挽救下改过自新,成为少管所队长,他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帮助那些犯错的少年,充满了同理心和温情。
未检工作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办理,更不是“小儿减半”式的“缩小版成年人司法”,而是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手段来解决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通过一个个可行的机制和一项项常态化的专业性工作,来切切实实杜绝因家庭、环境、心理等原因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或者被侵害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对待成年人的办案方式来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问题显然是不灵的。以监护干预为例,监护干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近年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重要突破,剧中林之桃唤醒了沉睡近30年的法条,撤销陆广福的监护权,便反映了这一制度的实际运用。
自2015年全国第一例撤销监护权的案件开始,各地未检部门都在做监护监督的努力,我们就曾在一起母亲不当监护并且遗弃孩子的案件中建议并支持民政部门提起了撤销监护权资格诉讼,最终孩子被判由民政部门监护,并且在多方关心下治好了孩子的先天性心脏病,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
近年来,多地检察机关探索并推行开展的强制亲职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都是在关注家庭问题,这些工作最终都被写入法律。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存在监护问题的家庭,会同民政、妇联、教育等相关单位,采取从亲职教育到监护权转移等不同层级的干预措施。只有修复好作为社会最小细胞的家庭,才能真正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
制度创新: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构建
“游湖杀子案”办案之后,林之桃在推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的会上说:“你可以站出来,你得站出来,就算错了也没关系。”作为制度探索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这句话让我感慨万千。
强制报告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18年。接诊女医生发现一名男子抱着下体撕裂大出血的女孩来就诊,自称女孩父亲,在回答医生问题时却闪烁其词,医生出于良知和警觉,偷偷用值班电话拨打了110报警电话,最终一起性侵案件浮出水面。事后查明,该男子已经抱着女孩求医于两家正规医院,因伤势过重无法救治,但两家医院均未报警。我们意识到,如果没有医生的报告,这个孩子可能会继续被侵害,为此我们开始追问“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何保护他们,保护其他的孩子”。杭州检察机关联合多部门出台强制报告制度,从最初的不少单位担心承担责任,报告积极性不高,到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明确免责条款、建立奖励机制等方式使这项制度得到全社会赞誉逐步打开了局面,最终这项制度正式写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强制报告只是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还有很多制度探索,如入职查询、亲职教育、罪错分级干预等。从个案中发现制度需求,在试点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这一“问题导向—局部试验—全面推广”的保护制度创新路径,使分散的制度最终汇聚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的有机整体。
未检使命:在绝望中点燃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远比影视作品更加复杂、艰难,《无尽的尽头》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剧名,道出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本质特征——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从事未检工作多年,我们要面临很多心碎时刻:孩子本该被好好照料和呵护,却在小小年纪就遭遇遗弃、虐待、性侵害;同学之间本该友爱,却拳脚相向实施侵害;小小少年本该在校园安心读书,却过早辍学、缺爱失管、行为失范、游荡社会……那些被虐待、被遗弃、被侵害的孩子们,他们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神、无助的泪水让我们心痛,又促使我们行动。
我们经常会有与剧中林之桃相似的无力感,但当看到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被严惩、孩子因为我们的工作转危为安、帮教后的孩子考上大学……这种成就感便是我们克服无力感坚持下去的动力。
未检工作就像是在沙漠中种树,也许一时半会儿看不到绿洲,但总要有人开始播种。在未检工作之初,我们常常因单打独斗而倍感无力,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愈加深入,有越来越多的部门、组织、人员共同参与,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平坦。尽管现实中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然还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网瘾少年,毒品、笑气依赖,自杀自残,性侵与未成年人卖淫,心理疾病……有时我们会迷惘甚至绝望,但我们走过的路证明:只要坚持,改变终将会发生。
作为一名曾经的未检人,我深信:法律之剑既要惩治已然之恶,更需防范未然之患;司法之力既要实现个案正义,更要编织系统防护网。
在这条永无止境的守护之路上,我们将继续以法律为经、以仁爱为纬,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织就安全之网。因为每一个少年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段青春都应当绽放光彩。这不仅是一个未检人的职业信仰,更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标尺。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二级高级检察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剧情简介《无尽的尽头》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讲述了检察官林之桃与助理检察员白恩宇,为了孩子们,携手对抗人性之恶的故事。
来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