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央视2025年重点推出的年代大剧,《灼灼韶华》开播前承载着平台延续《人世间》《山海情》辉煌的厚望。该剧以民国女性创业为主线,讲述中药商贾之女褚韶华在家族变故中逆袭成长的故事,其"女性觉醒+商战智斗"的叙事框架本具备爆款潜质。制作班底更是集结《那年花开月正圆
一、高期待下的口碑崩塌:一部被演技争议拖累的精品剧
作为央视2025年重点推出的年代大剧,《灼灼韶华》开播前承载着平台延续《人世间》《山海情》辉煌的厚望。该剧以民国女性创业为主线,讲述中药商贾之女褚韶华在家族变故中逆袭成长的故事,其"女性觉醒+商战智斗"的叙事框架本具备爆款潜质。制作班底更是集结《那年花开月正圆》编剧与《鸡毛飞上天》导演,辅以飞天奖得主热依扎领衔的演技派阵容,堪称"品相保障"的标配组合。
然而首播后剧集遭遇冰火两重天:酷云峰值2.8的收视佳绩与豆瓣跌破6分的口碑形成尖锐对比。细究争议焦点,演员表演成为最大变量。热依扎饰演的女主褚韶华被批"表演过载",从预告片中的瞪眼龇牙到正片里"全身长满刺"的紧绷状态,将商战女强人演绎成"反派式"人物。其标志性的"愤怒演法"——面部肌肉紧绷、牙齿外露的微表情,在应对婆家刁难等关键戏份中显得尤为突兀,与《山海情》时期"一个眼神诉尽沧桑"的细腻表演形成断崖式落差。
更令人意外的是老戏骨李勤勤的翻车。作为"婆婆专业户",其在剧中塑造的陈家主母被观众形容为"张牙舞爪的疯子",挤眉弄眼、肢体浮夸的表演完全消解了封建家长的威严感。某场训斥儿媳的戏份中,其摇头晃脑、声调忽高忽低的处理方式,被网友截图对比《亲爱的小孩》中的同类角色,演技退步之明显引发"是否沦为戏混子"的质疑。
二、演技争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类型剧与演员特质的错配
这场舆论风暴本质上折射出年代剧表演美学的深层困境。当"大女主爽剧"成为市场主流,制作方往往要求演员通过外放情绪制造"爽感",却忽略了年代剧特有的克制美学。热依扎在采访中曾透露,导演要求她"每场戏都要演出攻击性",这种创作导向使其放弃擅长的内敛式表演,转而采用"瞪眼+叉腰"的程式化表达。但民国女性的反抗智慧本应体现在"棉里藏针"的博弈中,而非现代职场剧般的正面硬刚。
演员与角色的生理年龄错位同样致命。39岁的热依扎饰演20岁少女,即便通过麻花辫、腮红等造型补救,眼神中的疲惫感仍破坏观众代入感。相比之下,《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孙俪成功演绎周莹的少女时期,关键正在于其保留"动物般的灵动眼神",这种天赋型表现恰是热依扎所欠缺的。制作方盲目迷信"奖项光环",忽视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最终导致"白玉兰影后"沦为众矢之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勤勤的表演争议暴露出老演员的转型困境。在短视频表演美学侵蚀影视创作的当下,部分资深演员为追求"存在感",不自觉放大戏剧化表达。其团队向媒体透露,为贴合"恶婆婆"的年轻观众喜好,刻意参考了网络短剧中"反派网红"的表演方式,这种对流行文化的拙劣模仿,反而消解了年代剧应有的厚重感。
三、央视选剧机制的反思:从品质标杆到流量焦虑
《灼灼韶华》的失利更需放在央视近年选剧策略调整的背景下审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其曾凭借《觉醒年代》《人世间》等剧建立"思想性+艺术性"的双重标准,但面对视频平台的流量冲击,逐渐转向"题材红利+明星效应"的速成模式。该剧选择热依扎,正是看中其《山海情》积累的国民度与女性题材的市场热度,却未察觉演员已陷入"获奖后瓶颈期"。
这种急功近利在宣传策略上更为明显。相比《人世间》通过纪录片展现创作历程的深度传播,《灼灼韶华》仅依赖明星热搜造势。当观众带着对"飞天视后"的期待打开剧集,演技落差造成的心理反弹便尤为剧烈。某卫视购片主任匿名指出:"央视近年选剧过分依赖数据模型,忽视人工审片环节,导致《灼灼韶华》这类'数据达标但质感存疑'的剧集得以过审"。
四、行业启示录:演技评价体系的范式转移
该剧引发的讨论已超越单一作品范畴,直指影视行业的系统性病灶。当下市场对"演技"的评判标准正从"沉浸式自然主义"转向"情绪输出强度",这种变化在短视频时代被进一步放大。热依扎团队曾向粉丝解释:"现代观众需要更直白的情绪标记",但过度迎合这种需求,反而使表演沦为表情包式的碎片化表达。
更为深层的是演员培养机制的缺失。中戏教授在某论坛指出:"当前表演教学仍延续斯坦尼体系,但市场需要演员掌握'类型化表演'技能——能迅速适配甜宠、悬疑、年代等不同剧种风格"。热依扎在《山海情》中接受的现实主义训练,显然不足以支撑《灼灼韶华》所需的"戏剧化表达",这种能力断层在中年演员中尤为普遍。
五、破局之道:重建表演伦理的三种路径
选角科学化: Netflix式的"演员-角色匹配度算法"值得借鉴,通过AI分析演员微表情、声线频率与角色特质的契合度。《灼灼韶华》若提前进行此类测试,或能规避热依扎与褚韶华的错配。
表演指导专业化: 韩国剧组标配的"演技导演"制度可弥补国内短板。这类专家不介入创作,专注帮助演员建立角色心理图谱。李勤勤若获专业指导,不至于将恶婆婆演成滑稽角色。
观众审美引导: 央视可借鉴NHK的做法,在剧集片尾增设"表演解析"环节,通过主创解说帮助观众理解表演设计意图。当观众知晓热依扎的"瞪眼"是为表现角色创伤后应激障碍,接受度或会提升。
这场风波终将沉淀为行业变革的催化剂。正如某影评人所言:"《灼灼韶华》的失败不是热依扎或李勤勤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影视工业化体系在转型期的阵痛"。当制作方不再将演员视为"流量密码",演员回归"角色仆人"的本分,观众摒弃"非神即渣"的二元评价,真正的表演艺术才有重生之机。
来源:饱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