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爱情》从2012年开始筹备,到2013年拍完,2014年3月在央视一套首播,收视率一度破2.4%,全国热议。孔笙导演一向以严谨著称,他拍年代剧的时候,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父母爱情》从2012年开始筹备,到2013年拍完,2014年3月在央视一套首播,收视率一度破2.4%,全国热议。孔笙导演一向以严谨著称,他拍年代剧的时候,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剧组的总预算据说上亿,但具体到取景地部分,就特别舍得花钱。内景全都是1比1比例搭建的,家里的家具、灶台、甚至饭桌上的碗筷,都是美术组从各地淘来的老物件。外景更麻烦,因为要拍青岛海军基地和岛上生活,就得去实地找地方。
但青岛的真实海军区肯定不能随便进,所以剧组就选了黄岛区的薛家岛作为主要外景地。那地方在青岛西南,海边风光不错,离市区也不远,适合模拟剧里的岛屿生活。薛家岛顾家岛村一带,连三岛西侧,剧组在那儿建了好几栋营房和渔村房子。
听说为了让这些建筑看起来像50年代的海军大院,他们请了专业的建筑队,从地基打起,用砖头和木料搭,墙上刷的漆都是那种陈旧的灰白色。整个过程花了几个月,成本不低,光材料和人工就得几十万。
具体到炮校大门,更能体现剧组的用心。剧里江德福在青岛海军炮校上班,那大门出场不多,就那么一晃而过,但导演孔笙非得建一个真的。2013年拍摄时,刘静去探班,正好看到工人们在安装大门。
孔笙站在那儿指挥,门是用砖石砌的,高几米宽,顶上还有铁栅栏,模拟军校入口。编剧刘静当时问了句,这得多少钱啊?导演随口说十几万。刘静当时就愣了,心想就为这么点镜头,花这么多钱值不值?但后来想想,这正是这部剧成功的关键。
要是随便用个假门,观众一看就出戏,尤其是年代剧,细节不对劲儿,整个氛围就毁了。炮校大门建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那地方是专业拍戏的,剧组租了块地,工人们用吊车放门框,砖一块块垒,表面还刷了风化的痕迹。
拍完后,这门就闲置在那儿,没人管,风吹日晒几年,早就散架了。到2024年,基本只剩基座和些碎砖,杂草长得老高。说白了,这些临时搭建的场景,本来就不是永久建筑,拍完戏就拆,留着也没用。
岛上那些房子也是类似情况。剧里安杰和江德福婚后在岛上住了大半辈子,五个孩子在那儿长大,江德华嫁给老丁,江亚菲他们一家子围着转。薛家岛的顾家岛村是核心取景地,剧组在那儿搭了海军大院、渔村和码头。
营房是平房结构,带院子,门前有排水沟,模拟海岛生活。渔村部分用木板和渔网装饰,看起来破破烂烂但真实。拍摄从2013年夏天开始,工人们早出晚归,运材料的时候海风大,挺辛苦的。
热播后,2014年有粉丝专门去薛家岛打卡,乘船上岛,围着那些房子拍照,说是剧中回忆。但剧组拍完就把大部分拆了,只留了点小痕迹。为什么拆?因为那是临时建筑,占用土地,地方上要恢复原貌。薛家岛本来是渔村,剧组借用后,得还回去。
到2019年左右,就有报道说那儿完全拆除了,只剩个三角形的标志物,不知道是啥用的。现在再看,岛上基本恢复成渔民住的普通村子,海边有船坞,但那些剧中场景早没了。粉丝去的话,只能看看海,回忆回忆。
道具方面也下血本。江德福那块手表,出镜率高,是古董级的,剧组从市场淘的50年代老物件,表壳银的,带子磨损,指针转得慢。不是便宜塑料货,得花钱买真的,才能拍出质感。安杰的衣服、江德福的军装,全是定制的,布料颜色都对得上时代。
剧组甚至建了个小食堂,自制70年代的馒头,因为超市买的太白,不符合那个年代的面粉。孔笙亲自把关,说1970年代的面是发乌的,得用粗粮和。这样的细节堆积起来,让剧看起来特别有说服力。
青岛市区的一些取景点保存得还行,比如旧取引所大楼,那儿拍了舞会场景。青岛旧取引所是历史建筑,哥特式风格,拱门高大,内部大厅宽敞。剧里江德福和安杰相遇的那个舞会,就在那儿拍的。2012年剧组去时,清扫了场地,灯光吊灯啥的都用上了。
拍完后,这大楼没动,继续作为景点。现在,它还是青岛的地标,现在叫青岛国际啤酒节主会场,或者博物馆啥的,游客多,内部装修保持原样。晚年那场西餐厅戏,也在市中心一家老建筑拍的,玻璃窗大,桌椅整齐,现在还开着,生意不错。
这部剧的成功,不光是取景地,还在于它抓住了普通人的情感。江德福从农村小子到海军军官,安杰从城里姑娘适应军属生活,俩人结婚1953年,之后生五个孩子,江德华1957年生,双胞胎江卫民江亚菲1961年,江亚宁1958年,江昌义1963年。
家庭琐事拍得细腻,子女长大后各自有路,江亚宁嫁欧阳懿去国外,江卫民从军娶护士,江亚菲经商,江昌义调皮但安稳。晚年俩老伴相依,2000年代退休,海边散步。
剧播出后,影响深远,很多人拿它比自家父母。取景地没了,但故事留下了。说实话,现在拍剧,预算紧,很多人用绿幕CG,但《父母爱情》用实景,值了。10多年过去,岛上那些砖瓦早埋土里,大门锈成渣,但观众记忆里,它还新鲜。
来源:墨渡熊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