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夏天,一部改编自赵德发原著《缱绻与决绝》的年代剧《生万物》火爆荧屏,它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围绕农村土地变迁的故事,也以破4%的收视率点燃大众热情,相关话题轮番登上热搜,成为年度现象级作品。
这个夏天,一部改编自赵德发原著《缱绻与决绝》的年代剧《生万物》火爆荧屏,它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围绕农村土地变迁的故事,也以破4%的收视率点燃大众热情,相关话题轮番登上热搜,成为年度现象级作品。
作为这部剧的文学源头,年逾七旬的山东作家赵德发,在剧集热播的浪潮中,既见证着作品被赋予新生命力的惊喜,也在与观众的隔空对话里,重温着自己与土地、与文学相伴的数十载岁月。日前,赵德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生万物》带来的触动、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以及他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守。
从文字到荧屏的泪与暖
《生万物》于2025年8月13日在CCTV-8和爱奇艺同步播出,一经开播便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据灯塔专业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18时,其全网正片播放量已突破17.52亿,成功跻身2025年剧集播放量前三名。
原著《缱绻与决绝》同步翻红,甚至在《生万物》首轮完播后仍热度不减。在各大网络购书平台上,该书高居搜索榜首位,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外发布消息称,电视剧播出以来,该书加印四万五千册。赵德发也随之忙碌起来,来自天南海北的讲座邀请、线上线下采访和交流活动应接不暇。
“一个字形容出圈的感觉?”记者问他。
“爽!”赵德发笑着说。
亮眼的收视成绩和书籍销量很令赵德发欣慰,他坦言“都是惊喜”“完全超出预期”。起初得知这部作品由著名导演刘家成执导,汇聚杨幂、欧豪、倪大红、秦海璐等实力演员时,他盼望也相信这个优秀团队能让作品热播,却没料到会引发如此热烈的反响:屏幕上的弹幕里满是观众的感慨,社交媒体上关于角色命运的讨论刷屏,就连他身边的亲友,都成了这部剧的“忠实追更者”。
看到大结局时,他和无数观众一样,在屏幕前湿了眼眶。剧中,头发花白的绣绣,再次踏进当年的闺房,窗外游客匆匆,她却恍惚看到了父母、妹妹,更是与封大脚“重逢”。她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和大脚手拉手走到鳖顶子上,喊出那句“愿五谷丰登,天下太平”……赵德发告诉记者,这段让人泪奔的场景,是由他亲自设计的。
“天牛庙村的乡亲们,风风雨雨几十年,所求的不就是土地丰收、日子安稳吗?”在他看来,“五谷丰登,天下太平”这八个字虽极简,却藏着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也正因这份对土地的深情,《生万物》跳出了单纯的剧情叙事,多了份对农耕文明的敬畏与眷恋。
最让赵德发心疼的角色,还是宁绣绣。这个原本单纯美丽的千金小姐,被土匪绑架后,父亲为了保住土地,竟让妹妹代替出嫁;历经磨难嫁入封家后,又在土地里摸爬滚打,甚至在马子围村遭遇危机时,挺身而出要牺牲自己救乡亲。
“看剧时我流泪了,就像当年写小说时一样。”赵德发回忆说,有两个创作场景至今都印在他的脑海里:一是宁绣绣随封大脚开荒累到流产,把胎儿遗体埋在新地里,“给土地增养分”;二是宁绣绣弥留之际,突然说“我当年在山上没被马子怎么样,你信不信”,封大脚赶紧上前握她的手说“我信”。“后一个场景是我即兴发挥写的。绣绣一辈子都被那个心结、那个阴影笼罩,到最后还想澄清自己,写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苏苏的命运同样引发观众热议。这个天真无邪的姑娘,因家庭变故被安排“替嫁”,在费家受尽委屈,好不容易盼来与郭龟腰相守的幸福可能,却惨遭毒害。“苏苏是可爱又可怜的孩子,我写小说时为她流了很多泪,没想到观众也这么心疼她。”赵德发说,观众的共情,恰恰印证了“土地上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无论是宁绣绣的坚韧,还是苏苏的悲剧,都扎根在齐鲁大地的土壤里,藏着一代人的悲欢离合。
这或许也是近两年精品年代戏多成爆款的原因之一。在赵德发看来,年代剧的魅力,在于“时代感”与“命运感”。“时代感”能让观众走进陌生的过去,了解那时候的生活——比如《生万物》里,农民对土地的炽烈感情,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他们愿意去了解;“命运感”则让观众牵肠挂肚,像绣绣、苏苏跌宕起伏的一生,带动人们跟着哭、跟着笑,甚至有了情感的记挂,自然就舍不得快进,更愿意追完每一集。赵德发认为,正是这种由时代细节搭建的沉浸感,加上人物命运牵动的共情力,让年代剧跳出了单一的怀旧框架,成为不同年龄层观众都能找到情感落点的载体。
“土生万物”,双向赋能
对于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赵德发一直秉持认同态度。“好书能带来好剧,好剧又反哺好书,这是文学与影视最好的相处方式。”赵德发将眼下的这股观剧热、读书热,称为“双向赋能”。
“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扩大了受众群体,让作品‘出圈’;实现了艺术形态的转化,让读者耳目一新;还能彼此奔赴,建立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关系。”赵德发认为,文学作品能成功改编成影视需要三个特质,“优良的精神内核,能反映时代精神、引发思考;精彩的故事框架,影视靠故事推动剧情,好框架能让改编更顺畅;独特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的人物,在荧屏上一出现就能吸引观众。”这三点,恰恰也是他多年创作的坚守。
拆解《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这两个作品名字,也会发现其中藏着对这三个特质的精准诠释。赵德发的原著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写了两代农民对土地的不同态度:老一代是“缱绻”的,把土地当命;新一代是“决绝”的,背离土地走向城市。而《生万物》只截取了前半段,聚焦老一代与土地的羁绊,“‘土生万物’既突出了土地的生养功能,也有‘三生万物’的深意,名字的变化也很贴合剧集的主题。”赵德发说。
而为了让这份“土地情结”更具象,剧集里融入了大量山东民俗,其中对“踅谷仓”场景的生动呈现,令人印象深刻。踅谷仓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举行,这一特殊时间节点,阳气上升,万物复苏,本身就蕴含着新岁伊始、生机萌动之意。剧中,村民们怀着对丰收的热切期盼,纷纷参与到踅谷仓仪式里。他们手持簸箕,盛着草木灰,在地上小心地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的圆圈,这些圆圈代表着谷仓。其大小、规整程度,都仿佛承载着对这一年庄稼收成的愿景,圆圈越大,寓意着未来粮仓越充盈。踅谷仓时的画面构图精心,地上用草木灰撒出的圆圈,线条清晰,极具视觉冲击力。村民们专注的神情、缓慢且庄重的动作,与周围古朴的村落环境、简陋的农具相互映衬,将那个时代农民对土地的敬畏、对粮食的珍视,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小时候就见过踅谷仓,写小说时特意写得很细致,没想到剧组真的把它还原了。”赵德发告诉记者,这样的情节特别打动他。“民俗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氛围感,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踅谷仓里藏着农民对丰收的期盼,方言里裹着乡土的温度,有了这些,剧集才真正扎根在齐鲁大地上,有了与众不同的山东特色。”
早在《缱绻与决绝》之前,赵德发已有作品被影视化改编,尤其是长篇小说《经山海》曾被改编为电视剧《经山历海》。该剧凭借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刻画、鲜活的人物塑造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赢得观众的普遍好评,进一步展现了他作品影视化的魅力与潜力。
“文学和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影视需要情节更集中,有些改编很有必要。”他告诉记者,2022年秋,《缱绻与决绝》确定进行影视改编。在此之后,他不仅向主创团队讲述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初衷,还陪同团队勘察拍摄场地,到剧组探班,讲解山东的民俗文化。《生万物》剧方还曾反复研讨,如何改编才能让作品更符合当下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口味。
“有些人设、情节的改动,我不仅接受,更觉得十分精彩。比如大脚在雪夜上山去救绣绣,后用八抬大轿抬着她绕村三圈,仪式感拉满,给了绣绣充分的尊重和体面。这些都是原著里没有的情节,却特别打动我。”他认为,“当然,改编也要掌握尺度。比如,费左氏毒死苏苏和郭龟腰的经典桥段,剧集就忠实保留了原著的震撼,成就了全剧‘意难平’的泪点,也是故事中最有力量的部分之一。”
在这个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过程中,作家的角色是什么?“首先要写出优秀的作品,给改编提供好基础,还要做好配合,比如看剧本提意见、和剧组商讨细节等等。只要能让作品更好,多少努力都值得。但最核心的始终是‘写好字’,只有文字立住了,故事和人物才有生命力,改编成影视时,才能留住最珍贵的内核。”赵德发回答道。
经山历海,继续“修行”
赵德发也表示,并非只有被改编的小说才是好小说,大量没被改编的作品依然是文学佳作。写作时不能以影视化为目标,那样会影响作品的风格与品质。“先把小说写好了,再有合适的机会和缘分,就可能被影视化呈现。”
从教师到机关干部再到作家,赵德发的身份几度转变,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创作的坚守从未动摇。从短篇小说《通腿儿》叫响文坛至今,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赵德发成果丰硕,作品涵盖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多种体裁。其“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更是深受读者与评论界的认可。
“平衡艺术性与现实主义,是守正创新,也是作家的社会担当。”赵德发说,“现实主义道路很广阔,我走了几十年,今后还会继续走。要密切关注时代,把握时代脉搏,把社会的最新信息融入作品,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反映时代的文字。”
不久前,赵德发还带着最新长篇小说《大海风》亮相上海书展。这是他第十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五十余万字的《大海风》以黄海之滨的马蹄所,青岛、上海、大连等港口城市,以及广阔的海洋为故事发展的“流域”,展现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中国知识分子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实践。
对话土地,拥抱大海,也打开了赵德发的创作视野。在他看来,作家的修行,不仅是提升写作技巧,更要修炼思想、人格与胸襟。“唯有持之以恒,一步步提升自己,才能在文学路上走得更远。”如今,赵德发还担任山东大学创意写作班的特聘教授,参与培养新一代创作者。山大去年成立了作家书院,赵德发与赵冬苓等作家一起,带创意写作研讨班、研究生,未来还计划开设本科生班。研讨班的学员里,有古稀老人,也有在校学生,大家学习热情很高,一边听课一边创作,还拿出了成果,着实让他欣喜。
眼下,《生万物》的热度还在继续,赵德发笑着说:“希望更多人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土地的力量,爱上文学里的故事。”而他自己,则会继续与文字为伴,在现实主义的“修行”路上,书写更多关于土地、关于大海、关于时代、关于人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宁绣绣、封大脚一样,永远怀着对土地的敬畏,永远藏着对生活的深情。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