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晰有力的故事主线、饱满递进的情绪张力、拒绝冗余的紧凑剧情……近年来,微短剧以“短平快”特性,精准击中当下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以极强的代入感让国内外观众纷纷“上头”。短剧出海浪潮澎湃,不仅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更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清晰有力的故事主线、饱满递进的情绪张力、拒绝冗余的紧凑剧情……近年来,微短剧以“短平快”特性,精准击中当下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以极强的代入感让国内外观众纷纷“上头”。短剧出海浪潮澎湃,不仅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更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对比来看,国内外对短剧的需求有何不同?出海多年,“爽剧”模式为何屡试不爽?面对批评质疑,短剧产业是否能够摆脱“霸总”依赖,通过精品良作在“叫座”的同时实现“叫好”?
近日,人民网在采访枫叶互动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贾毅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枫叶互动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贾毅。受访者供图
以下为精彩观点摘录——
“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人民网: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短剧?
贾毅:团队七年前在硅谷成立,早期深耕互动小说游戏与网络文学领域。在短剧出现之前,我们都一直在寻找如何用更多元的叙事方式,将优质故事传递给全球受众。而短剧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于是我们便想试一试。
人民网:对您来说,第一次成功是在什么时候?
贾毅:大概是在2023年9月。2022年上线初期我们没有先关注“水土不服”问题,而是思考如何能跑通一套短剧出海的商业模式。当时,作为全球首家短剧APP平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无穷多的商业组合测试:谁是核心受众、用什么内容满足用户需求、用什么模式实现商业转化。选择一个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方向的受众。
别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在盈利之前就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亏损,6部剧全扑街。终于,我们通过一款现象级短剧成功扭转了局面,海外短剧的从业者几乎都知晓这部剧。它不仅奠定了短剧商业模式的成功,还让团队确认了内容方向、商业模式与故事节奏的可行性。平台也在2023年11月首次登顶苹果App Store与谷歌Play商店娱乐榜榜首。
人民网:如果这次的成功没有到来或来得更晚,怎么办?
贾毅:2022年11月,可以说是我们的“至暗时刻”。当时,公司现金流仅能支撑最后2-3轮的试错,我半夜一个人在大街上来回转,睡不着,当时甚至做好“再失败就收摊”的准备。幸好在还剩两三次试错机会的时候看到了希望,极大振奋了团队信念。大家会发现,原来靠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信念是能够做出一款成功的产品。我们看到选择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个方向所带来的价值是正确的。
人民网:您在什么时候会选择放弃?
贾毅:你问我什么时候放弃?我的回答是当我实在是想不到任何可以挽救这个项目的方法,我就放弃。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机会我都会去验证我的假设,去挽救这个项目。
说句非常坦白的话,我们这个团队失败次数太多,失败对于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成功对于我们来说才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激发观众共鸣的故事”
人民网:这两年短剧不断上新,但“霸总”依然稳坐C位。“爽剧”为何会屡试不爽?
贾毅:我认为,“爽剧”是国内市场对内容产业的重新定义。以前欧美市场是按题材进行划分,观众通过特工、战争、打斗等题材的故事领略本地文化;短剧则注重从情感的维度重构内容,引发大家共鸣,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突破口。以情感为核心,无论是“爽”还是“不爽”的情绪,都成为组织故事的基本单元向外扩散。家长里短、亲情爱情等普适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这成为中国短剧出海的核心优势——剧情可能因文化差异难以被理解,但情绪能跨越文化壁垒。
人民网:对于短剧,不少人会想到“浮夸表演、套路剧情、过度变现”。对此,您怎么看?
贾毅:现在整个短剧市场,本质是情绪驱动型故事。传统的IP保护一般是剧情驱动,现在短剧大家都使用一套情绪框架,尽管讲述方式不同但也难免会出现创意雷同。该怎么办?第一,这是商业行为盈利驱动、经过市场验证的结果,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这也是一个客观市场发展的必然阶段。第二,没有人会通过抄袭抄成第一名。我们把它留给市场、留给法律,大浪淘沙后最终留下来的一定是具备创新基因的公司。创新会引领着整个业界往前发展。
“短剧还‘年轻’,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成长”
人民网:近两年,不少传统影视公司、内容平台纷纷加入短剧出海赛道。对此,您担心吗?
贾毅:内容产业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本质都在竞争“持续出爆款的能力”。若公司长期无法出爆款,即便规模再大也会被历史遗忘。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将短剧视为短期变现的流量工具,视剧集为商品,我们更愿将每部故事视为作品。
持续爆款不是单点突破,这考验着团队系统韧性,需有坚强的产运研团队、用户增长团队与百折不挠的内容团队,各环节互相帮衬,需要团队成员明白我们“为何而战”。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开放性平台,无论创作者出身如何,都能帮他把自己的优质故事找到最合适的受众。也正是这一认识支撑团队一路走了过来。
我相信,一个团队真正难以被模仿的优势,不是数据或平台,而是“从上到下的创新基因”——无论哪个岗位,员工都渴望做新鲜事、创新事,这群人的使命感与凝聚力才是核心。
人民网:短剧市场还有哪些潜在需求、潜在机遇静待发觉?
贾毅: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就是短剧的未来是什么,不单单指短剧精品化的未来是什么。在我看来短剧还有特别多的细分赛道没有被挖掘,有大量的机会等待着我们短剧从业者去开拓,不断地给市场带来惊喜。
每一次成功的收获,背后是更多次的失败尝试。短剧产业目前仍是“婴儿”,类似100年前刚兴起、尚无声音的电影工业,不应过早用过高标准来审视和苛求。现在电影工业已诞生众多经典作品,相信短剧在未来也会承载更多创作人的梦想,需要从业者与市场共同给予时间与耐心,推动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创新创造更多“第一次”,静待更多经典短剧涌现。
人民网记者 王仁宏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