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神剧光环,只有凡人微光:《我们的河山》《归队》用真实与温度重塑历史叙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2 11:22 3

摘要:提及“抗战剧”,不少人总会先入为主地贴上标签:或是“手撕鬼子”式的夸张战斗场面,或是“无所不能”的高大全英雄形象。潜意识里总觉得这类作品离当下生活太远,要么满屏战火堆砌得让人压抑,要么台词满是说教显得枯燥。但今年,两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提及“抗战剧”,不少人总会先入为主地贴上标签:或是“手撕鬼子”式的夸张战斗场面,或是“无所不能”的高大全英雄形象。潜意识里总觉得这类作品离当下生活太远,要么满屏战火堆砌得让人压抑,要么台词满是说教显得枯燥。但今年,两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剧《我们的河山》与《归队》,彻底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为传承抗战精神、让更多观众触摸历史温度,主流频道主动扛起传播责任,《我们的山河》由CCTV-1率先首播,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同步跟播,以多平台联动覆盖不同收视群体;《归队》则锚定CCTV-8黄金时段重磅开播,后续CCTV-1、北京卫视、江苏卫视也相继跟播,形成“主流频道接力传播”的格局。这份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与主动担当,让观众得以发现,原来抗战剧也能这般“接地气”,能让你跟着角色为生死抉择揪心,为小人物的坚守动容,甚至看完后忍不住想拉着家人再刷一遍。

作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点作品,这两部剧没有走“大特效轰炸”“强情绪煽情”的老路,反而将镜头对准历史褶皱里的小故事、大时代下的普通人,凭着这份“不套路”悄悄火出了圈。从CSM全媒体数据(NewTAM)可见,《我们的河山》开播后,全媒体触达人次达88.10亿,视听总时长突破8.45亿小时;《归队》全媒体触达107.90亿人次,视听总时长达8.76亿小时。能吸引如此多观众的关注,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两部作品对“历史真实”的敬畏,更是对“人与战争”关系的深度诠释。

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这么多人放下手机、坐在屏幕前?今天,我们不妨暂且抛开“抗战剧”的固有标签,只聊聊这两部作品里,那些让人心头一热的人和事。

《我们的河山》

山东崮城的烟火气,藏着最真实的抗战

《我们的河山》把镜头对准了1937到1945年的山东崮城,一个地图上不起眼的小县城。这里吸引了3.81亿大屏观众守着电视追更,更让近6500万小屏用户忍不住在移动端“二刷”,其中34.20%的年轻观众,更是被剧中的烟火气打破了对抗战剧的偏见,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微观缩影。剧中没有叱咤风云的将军,只有拿着老式步枪、大刀的挺进支队,和一群想守着家、守着土地的普通人。

文弱书生庄埼风,一开始就是个“愣头青”书生,被日军逼到活埋时还嘴硬“省颗子弹打鬼子”,可在战火里摸爬滚打后,慢慢变成了能扛事的基层党员;崮城县长的女儿刘竹梅,放下课本拿起枪,说“我是中国人,这土地我得守”,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就连佃农王满囤,都从“只关心庄稼”,慢慢明白“国没了,家就没了”。

这些人物的成长与选择,穿插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挺进支队用老式步枪、大刀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改善民生、成立妇女救国会破除缠足陋习、除匪锄奸稳定后方,甚至演员们苦练的山东方言、沂蒙山川的风物陈设,都让“抗战”从遥远的历史符号,变成可触摸的生活记忆。更难得的是,剧集不回避历史复杂性:国民党孙毓麟部堕落为汉奸、曾引领革命的庄自强逐渐腐化,反派日寇山下聪用小恩小惠麻痹村民、黑木以多疑狡诈布设情报网,这种“不美化、不回避”的创作态度,让历史叙事更具厚重感。

这份真实也转化为短视频平台的热度:抖音上,“央视热播剧沂南取景”话题稳居榜首之位,带火山东这座小城;快手中,沂蒙山“头巾奶奶”清唱《我的祖国》的片段被人民日报转发,成为热门;微博里,王雷谈“庄埼风的坚毅与纯粹”、焦俊艳聊“与毛卫宁合作的突破”,以及中国军视网发布的“浴血照同心版终极预告”,均收获大量关注。88.10亿人次的触达,本质是观众对 “有温度的历史”的认可。

《归队》:

长白山雪地里,藏着最悲壮的“回家路”

如果说《我们的河山》是“热热闹闹的群像戏”,那《归队》就是“安安静静的悲壮”。这部剧聚焦东北抗联小队失散后,战士们在零下30℃长白山腹地寻找队伍的剧集,不仅吸引2.98亿大屏观众准时追剧,更让5450.84万小屏用户为剧情揪心,33.64%的年轻观众更是被“不完美英雄”的故事打动,重新理解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你能想象吗?战士们啃树皮、吃马粪,冻得手指都动不了,却还在雪地里一步一步地走,就为了一句“找到组织”。鲁长山从死人堆里救出年轻战士田小贵,自己却在胜利前夕中枪,临终前只念叨“小贵没事就好”;卫生员兰花儿从被保护的小姑娘,长成能说服土匪抗日的战士,最后为了护孩子,把孩子推上浮冰,自己沉入冰冷的江水;汤德远曾因牵挂家人想脱离队伍,却在目睹战友牺牲、村民被屠后重拾信仰,带着愧疚归队冲锋。

这部剧最“反套路”的地方,藏在结局的处理里,它没有迎合观众对“全员凯旋”的期待,没有堆砌圆满的“HE”,最终实现“归队”的,只有3人。这种“不回避遗憾、拒绝团圆套路”的创作,恰恰还原了抗战的真实底色,胜利从不是轻轻松松的“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的“意难平”铺就的。有人永远留在了长白山的雪地里,有人没能等到与家人重逢,有人带着伤痛再也回不到从前.....也正因这份“敢直面残酷”的真实,《归队》彻彻底底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就像有网友所说:“以前看历史只知道‘抗战胜利’四个字,看了这部剧才懂,这四个字背后,是多少再也回不去的人、再也等不到的家”。

它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也藏着这份感动:抖音上,胡军、李乃文聊东北抗联故事,被各大媒体转发;微博里,军博看片会上赵一曼烈士孙女回忆遗书的内容、人民日报分享的“月光唱热血曙光片段,听哭无数人……这哪里是流量,明明是大家对“英雄”的致敬。

好的抗战剧从来不是“说教”,现在再回头看,为什么这两部剧能火?不是因为“抗战”的标签,而是因为它们没把“历史”当“课本”,而是当“故事”讲,讲普通人的害怕与勇敢,讲战火里的牵挂与遗憾,讲我们祖辈曾经历的苦与难。

《我们的河山》里,庄埼风写给心上人的那句“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是战火里的浪漫;《归队》里,幸存战士在八棵松树上刻下战友代号,是对牺牲者的告慰。这些细节,比任何数据都更能打动人心。如果你之前也对抗战剧没兴趣,不妨试着看看这两部——它们不会让你觉得压抑,只会让你明白:今天我们能安稳地吃饭、睡觉、刷手机,是因为有人曾在山东的土地上、东北的雪地里,为我们拼过命。而记住他们,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