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还没过去,东王府刚沉入幽深的静谧。冷月薄照,侍卫打盹,一切都像寻常夜晚。可北王韦昌辉的兵马像蛇钻进巢穴,手起刀落,杨秀清连反应都没机会,命丧眼前!有人在附近睡得迷迷糊糊,惊觉呼喊,已是迟了。天京事变的拉开,东王第一个退场。谁会想到,这故事的高点,是这样收场?
夜还没过去,东王府刚沉入幽深的静谧。冷月薄照,侍卫打盹,一切都像寻常夜晚。可北王韦昌辉的兵马像蛇钻进巢穴,手起刀落,杨秀清连反应都没机会,命丧眼前!有人在附近睡得迷迷糊糊,惊觉呼喊,已是迟了。天京事变的拉开,东王第一个退场。谁会想到,这故事的高点,是这样收场?
杨秀清死,不是偶然。其实在那种气氛里,他的死像是顺理成章。东王累积的怨恨太多,一层又一层。天王的权柄受他压制,北王、翼王、燕王的地盘被他削弱,堂堂高手,就这么一个个结仇。李秀成看得透,认为杨秀清跋扈太甚,把人得罪狠了。可杨秀清真有这么大本事,还是他早已无路可退?
仔细寻思,杨秀清不是天生霸道。有点意思的是,他也许压根不想这样高调。他凭“天父下凡”镇住场子,嘴硬心虚,骨子里只怕天王旗子一倒,全局分崩离析。有谁信了那套天说,北王和翼王能服气?不是演戏吗?每次表演都要拿异议王八刀立威——那其实是虚张声势,强压起来的!
后来,许多人都分析天京是怎样一步步走到失控。说到底,杨秀清困于制度。他要管事,便非得稳住现实的各路大佬。盘子分大了,一帮老兄弟联手夺本钱。大本营搞独裁,地方诸侯就只能造反。真有两全法?可能只有三分权力与七分算计。东王为了维护威严,只有越演越疯,捆死北王、翼王的手脚。
有几个人会理解洪秀全的尴尬?明面上他是天王,实则虚架。天国全靠他当招牌撑大局。军师负责制度下,洪秀全不过是个象征。有点无奈,这块“旗帜”却偏又无可取代。没有洪秀全,谁来调和诸王?就像一块命运的招牌,在关键时刻,不得不拿来祭旗。
南京,表面上安静,实则一触即发。米堆上的火星,捂得住?天京的局——就是火药桶。大家都心知肚明,彼此敌视着,还得装兄弟。杨秀清、北王、翼王还有天王,自相矛盾的利益拼到一处,压下去只会等下一次炸裂。
有这么一种说法,东王只要离开南京,背上行囊北上打仗,脱离漩涡,说不定就能自保。可杨秀清最终还是没走出去。那种机会,错过一次,下次就没有。每一条路都险象环生,他却一点油都不敢松,谁都盯着他呢!
想象一下,杨秀清若是借打仗远离首都,亲自指挥北伐,多赚威望和战绩,那实际上更利于他。打仗出真金白银的胜果,不只是嘴上喊口号、演“天父”。前方树立军功,自己人随身,东王的号召力就会变样,哪有时间纠缠内斗?这路子太现实了。
事实说到底,历史上哪些风光人物,不都是杀出来的吗?翻翻李世民就清楚了。李世民三番五次亲征,血拼天下,靠战功赢了人心。可谁清楚他当年的动摇和错愕?他本不是必胜无疑,而是家臣比他还着急。裴寂、长孙无忌拼对手气,他只是在关键节点选了“要赌这一把”,后来才有玄武门。哪有什么命定的胜者?权谋之下,胜负一线。
没有独立功业,不敢造反。这点,杨秀清和李世民本质相同;也是两个极端。李世民肯冒险,因为外有班底、内有决心。而杨秀清缺自立之战。东王整得再凶,也只能强撑着天父名号,真要面对北王、翼王,一旦虚实被识破,很可能像纸扎人一样一戳即破。
很多人坚信东王离京才是良策,他一旦远征北上,把南方给天王当诱饵,自己走中原攒地盘,招兵买马、扩大小集团,不就是李世民打同样的算盘吗?这不是致敬唐朝创业,实操也一样扎实!再退一万步,就算天京压力大、清军主力集结,大局不会着急崩。清军堵南京、东王攻北方,分兵牵制,稳住阵脚——这局说不准。
可要是遇到清军顽强,杨秀清能打下来?还是想太好了。僧格林沁、胜保都是猛人,真有两把刷子,没准你杨秀清反被挂。可现实不是这么算数。清朝财政本就紧绷,尤其南粮北运都在太平军胃口下,长此以往,咸丰皇帝的底牌迟早捉襟见肘。这公式真没错,但有心算无心,到底行不行,还真说不准!
时机很重要。英法忙克里米亚,沙俄盯着西北,清廷对外没援手。这时候杨秀清出手,窗口期就短短三年,硬刚一场,不然再等就没机会。现实变故快,好运气来了,不抓住就是白搭。
真要顺风顺水,杨秀清北上扩张,南京留个名不副实的洪秀全,天国也许能撑下去。可别忘了,随时可以玩一出沉船、清君侧,宋给吴、隋灭南陈那套都摆在纸上,走哪步都成。全靠人话事,结果未必一样。
说到底,杨秀清驻守南京,就是慢性自杀。守着权力舞台,偏激冲突,自然给诸侯王壯胆。各家资本积攒,到了节点就是没完没了的拉锯。东王自己前期高调,后期又实在撑不住。天国最后打烂,不就是自己人内斗、外强内虚弄成的吗?
如果杨秀清小心一点,低头缓和矛盾,也难说结局不会变。要真服气,北王再厉害也不是没漏洞,一切有没有风浪?天朝皇帝一场大梦,旁观也好、参与也罢,人人都在“走钢丝”,哪有安全区!
很多历史评论者都把太平天国内讧当作一个警钟,可细节深究下来,人性只是推波助澜。天王、东王、北王、翼王,明面上合力,背后分家,等各自羽翼丰满,一点小事能让火山爆发。没人有真正的退路。
但照理说,杨秀清再谋高远,也只能被困那个局。留下来死得快,走出去又不一定赢。太平天国的结构怪得很,各地实力派都半独立,最后成了谁也拢不住谁。也有人说只要杨秀清忍一忍,等局势稳定,慢慢扩权也不是问题。这到底是真机会还是自欺?很难说。
站在现在回看,历史没得重来。杨秀清的悲剧,归根到底,是战场上下都没真抓住主动权。也许极端一点,他应该率兵出征,用真刀真枪换一条路。而不是在南京里和自己人耗日子——只靠“天父下凡”的光环,撑不住那么大的天国。江山不是一声口令筑起来的。
话说回来,东王一次机会都没抓住,自己把自己框死。天京成了永远解不开的死局,太平天国黄粱一梦,梦醒人散,一切覆水难收。
历史里没有绝对的答案。路径选错,不管是哪边,翻盘的机会就小了。谁先抓到手,谁就把握了命脉;没抢到,就只能在权谋的余烬中,跟着世界狼狈走完最后一程。
来源:雨中优雅漫步的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