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北宋年间的杨家将,那可是满门忠烈的主儿。尤其是杨六郎杨延昭,镇守三关数十年,一杆素缨枪使得是出神入化,辽兵见了他跟见了阎王爷似的。可老话儿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算是六郎这等好汉,这辈子也遇见过几位让他甘拜下风的角儿。今儿个咱就掰扯掰扯,那些能在阵前让
要说北宋年间的杨家将,那可是满门忠烈的主儿。尤其是杨六郎杨延昭,镇守三关数十年,一杆素缨枪使得是出神入化,辽兵见了他跟见了阎王爷似的。可老话儿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算是六郎这等好汉,这辈子也遇见过几位让他甘拜下风的角儿。今儿个咱就掰扯掰扯,那些能在阵前让六郎吃瘪的狠角色。
要说六郎这辈子最大的对手,非辽国元帅韩昌莫属。这韩昌又叫韩延寿,可是辽国的文武双状元,手里那杆三股托天叉使得跟闪电似的。俩人最早在幽州城外就交过手,六郎一枪挑飞了他耳朵上的金环,把韩昌气得够呛。但这韩昌不光靠武艺,更靠一肚子计谋。
有一回宋军破了辽军的牤牛阵,韩昌带了二十万大军反扑。六郎带着三千骑兵断后,寡不敌众的时候,韩昌亲自上阵。您猜怎么着?他不跟六郎硬拼,而是让四员大将围着六郎车轮战,自己瞅准空子,一叉子砸在六郎肩膀上。六郎当时就觉得胳膊麻了,拨转马头就跑,身后韩昌的叉尖儿离着后心就差三寸。老辈人讲这段时总说:“韩昌这招叫‘鹞子翻身锁喉叉’,要不是六郎反应快,怕不是要交代在那儿了。”
后来在遂州大战,韩昌设了个“双龙谷”的埋伏,把六郎困在山谷里三天三夜。六郎的枪术再厉害,也架不住辽兵像蚂蚁似的往上涌,最后要不是杨五郎背着木棍来救,怕是真要困死在里头。这韩昌跟六郎斗了一辈子,虽说没正面打赢过,但论排兵布阵,六郎还真得让他三分。
要说让六郎心服口服的后辈,穆桂英绝对是头一个。这穆桂英刚在遂州城外露面时,六郎还当她是哪家的丫头片子,结果人家四刀就劈了韩昌手下四大金刚,把辽兵杀得哭爹喊娘。六郎一看这姑娘厉害,亲自提枪上阵。
俩人才打了三个回合,穆桂英突然虚晃一刀,拨马就跑。六郎心想“哪有阵前逃跑的”,拍马就追。谁知穆桂英从腰间掏出个亮闪闪的铜锤,拴着三尺长的红绳,头也不回就往后一甩。就听“啪”的一声,那铜锤不偏不倚砸在六郎的战马屁股上。战马吃痛,“咴儿”地一声把六郎掀翻在地。穆桂英勒住马回头,绣春刀往六郎脖子上一架:“杨元帅,服不服?”六郎躺在地上直拍大腿:“服了服了!姑娘这手‘走线铜锤’,俺杨延昭这辈子头回见!”
后来穆桂英挂帅破天门阵,六郎在旁边给她当副将,一点儿不觉得丢人。民间有段顺口溜说得好:“穆桂英,赛桂英,铜锤一甩鬼神惊;杨六郎,甘拜下风,辕门外喊了三声‘姑奶奶’。”这可不是瞎编,老辈人听的评书里,六郎真在穆桂英面前认过输呢。
萧天佑是萧太后的亲弟弟,论武艺比不上韩昌,但这人心眼儿比蜂窝煤还多。有一年他在飞虎峪摆了个“困龙阵”,阵里全是一人多高的荆棘丛,中间藏着绊马索和陷坑。六郎带着五千兵冲进阵去,结果转来转去出不来,辽兵在高处拿弓箭往下射,宋军死伤惨重。
六郎骑马想冲出去,刚跳过一个土坡,“咔嚓”一声就掉进了陷坑。萧天佑在阵楼上哈哈大笑:“杨延昭,今儿个你插翅也难飞!”要不是杨宗保带着穆桂英从后山杀进来,六郎说不定真成了萧天佑的俘虏。后来六郎跟人念叨:“这萧天佑打仗不使真本事,净搞些歪门邪道,跟他交手比跟韩昌打还憋屈。”
说起王兰英,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她可是六郎指腹为婚的媳妇。这王兰英长得是膀大腰圆,手里那把合扇板门刀有八十斤重,耍起来跟风车似的。当年六郎被韩昌困在童山,七天没吃东西,枪都快拿不动了。王兰英听说后,跨上桃花马就往辽营冲。
辽兵见来了个黑不溜秋的女将,上来十几个都被她一刀一个劈成了两半。韩昌亲自来战,王兰英抡起大刀就砍,三刀下去把韩昌的叉震得直冒火星。第四刀使了个“力劈华山”,韩昌拿叉一挡,“当啷”一声,叉被劈成了两半,人也被震得跌下马来。王兰英把刀往韩昌脖子上一放:“滚!再敢碰杨郎一根汗毛,老娘劈了你!”韩昌爬起来就跑,辽兵也跟着溃逃。
六郎见了王兰英,又感动又不好意思:“嫂子,俺让你见笑了。”王兰英把眼一瞪:“啥嫂子?当年你爹跟俺爹可是指腹为婚,你该叫俺媳妇!”这事儿在河北梆子《辕门斩子》的老版本里有,现在听着还有点意思呢。
要说最特殊的一次“败仗”,还得是六郎跟他五哥杨五郎的较量。当年五郎在五台山出家,听说六郎被韩昌围困,背着一根大木棍就下山了。俩人在阵前碰面,五郎说:“六弟,你敢跟哥哥比棍法吗?”六郎心想五哥出家多年,怕是功夫生疏了,就应了下来。
俩人才打了几个回合,五郎突然把木棍往六郎枪上一搭,六郎只觉得一股大力涌来,枪差点脱手。他刚想变招,五郎的木棍已经点到了他的眉心。“六弟,你这枪缺了沉稳,”五郎笑着说,“当年爹教咱们‘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你咋忘了?”六郎这才明白,五哥是故意让着他,用棍法点醒他战术上的毛病。后来六郎跟人说:“我五哥那不是打赢我,是拿禅理点化我呢。”
现在回头看这些故事,其实六郎的“败仗”里藏着不少门道。韩昌胜在谋略,穆桂英胜在巧技,萧天佑胜在诡计,王兰英胜在蛮力,五郎胜在禅机。这些交锋不像说书里写的那样非分高下,倒像是过日子里的磕磕碰碰——再厉害的英雄,也有需要人帮衬的时候。
河北老家的老人常说:“杨家将为啥让人佩服?不是因为他们从来没输过,是输了之后还能站起来,带着弟兄们接着往前冲。”就像六郎被穆桂英打下马,不光没记仇,还把她请进了杨家将的队伍;被韩昌打败了,转身就琢磨怎么练兵破阵。这些胜败之间的故事,比单纯的打打杀杀更让人觉得亲切,不是吗?
要是您哪天路过保定的三关庙,说不定还能听见老人们围坐着念叨:“想当年杨六郎……”那语气里,有佩服,有惋惜,还有点像夸自家孩子似的,带着股热乎劲儿。这大概就是杨家将的故事能传这么多年的缘故吧——英雄不是铁打的,可他们的精气神儿,能跟着故事一直往下传。
来源:梦蝶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