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老家伙,明明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是铁杆的“太子党”,为啥在最后关头,好像未卜先知一样,竟然押宝押中了冷面王老四(雍正),还拼了老命去烧八爷党的冷灶,帮了雍正一个大忙?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咱们今天就来深扒一下《雍正王朝》里一个顶级聪明人——王掞(shàn)老爷子。
这位老家伙,明明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是铁杆的“太子党”,为啥在最后关头,好像未卜先知一样,竟然押宝押中了冷面王老四(雍正),还拼了老命去烧八爷党的冷灶,帮了雍正一个大忙?
仔细回想一下剧情,是不是觉得有点突兀?好像王师傅突然就开天眼了?没错,这里头啊,电视剧为了节奏,确实删掉了一段非常关键、极其精彩的“隐情”。
这段隐情,就是王掞心路历程的惊天逆转,也是他所有行动的底层逻辑。听小编慢慢给大家道来,把这桩公案捋清楚。
首先,得弄明白王掞的“人设”是啥
王掞不是一般人儿。他是上书房大臣,太子太傅,康熙爷身边的核心智囊团成员之一。这种老臣,混了一辈子官场,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活了几十年,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不是“忠”,而是“懂”!
他太懂康熙了。他琢磨康熙的心思,可能比康熙自己还明白。他一生的事业和荣耀都捆绑在太子胤礽身上,太子两立两废,对他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但打击之后,他不是变成了一个糊涂蛋,反而因为没了指望,变得更冷静、更客观了。他成了一个纯粹的“帝王心术”观察家。他就像个老练的猎手,眯着眼,嗅着空气里的味道,就能判断出猎物的动向。
那段被删除的“隐情”:康熙爷的“真心话与大冒险”
剧里没拍,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逻辑推断出来,在王掞彻底心灰意冷之后,肯定发生过一件甚至多件让他醍醐灌顶的事。最大的一种可能是:康熙爷在某个极度疲惫、伤感甚至是失控的瞬间,对这位老臣流露过真心话。
您想啊,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搞得老爷子身心俱疲。他身边能说几句贴心话的人还有谁?张廷玉?太谨慎。马齐?差点意思。佟国维?有自己的算盘。唯独王掞,这个因为太子被废而“政治生命”已经终结的老臣,反而最安全。因为他没了派系,没了野心,而且他懂。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个深夜,康熙批完奏折,身心俱疲,也许又因为哪个儿子搞了小动作而伤心动怒。他看着窗外,喃喃自语,也许是对旁边伺候的王掞,也许只是自言自语,但被王掞听到了。
康熙可能会说:“唉……朕这些儿子,个个都盯着这把椅子。老八?就会收买人心,搞什么‘八贤王’,虚伪!朕要是把江山给了他,他首先就得把他这些兄弟全收拾了,还得败光朕的国库去讨好那群小人!老十四?有锐气,能打仗,但太莽撞,容易被人当枪使,把他放在西北,就是磨磨他的性子。至于老三……哼,就会读书编书,担不起这副担子啊……”
说到这,康熙可能会停顿很久,然后像是无意间,又像是积压了太久,终于忍不住漏出一句:“说到底,能做实事的,不怕得罪人的,心里装着江山社稷而不是自己那点名声的,也就是老四了……只有他,能把这副烂摊子扛起来。”
就这一句话!或者类似意思的几句话!
对王掞来说,这就够了! 这简直就是上帝视角的官方剧透!
康熙这种皇帝,绝不会明说“我要传位给胤禛”。但他这种充满无奈、比较和最终倾向的感慨,对于王掞这种老狐狸来说,就是最明确的信号弹。
“隐情”之后的逻辑链:王师傅的惊天算计
拿到了这个“终极答案”后,王掞的脑子开始飞速运转,他之前所有奇怪的行为就全都说得通了。
1. 他为什么不去烧八爷的热灶?因为他从康熙的话里听出来了,康熙极度厌恶老八。谁跟着老八混,谁就是康熙的政治敌人。他王掞虽然心死了,但不想被当成逆臣给清理了。
2. 他为什么选择帮老四?因为他知道了康熙的最终答案。投资老四,就是投资未来的皇帝,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他帮老四,不是为了自己东山再起(他知道自己老了),是为了“报恩”和“求名”。
报谁的恩?报康熙的恩! 康熙虽然废了他学生,但对他个人还是有恩情和信任的(不然不会说那些话)。他王掞作为忠臣,有责任帮康熙实现他最后的愿望,把江山平稳地交到他属意的继承人手里。这是最大的“忠”。
求什么名?求青史留名! 他王掞一辈子是“太子党”,太子没了,他眼看就要以一个“失败者的老师”的身份被写进历史。他不甘心啊!如果他能在最后关头,助推一把真正的继位人,那他就不再是失败者,而是顾全大局、洞察先机、保护江山社稷的社稷之臣! 这个身后名,可比什么都重要。
3. 他为什么要用“死谏”的方式去逼八爷党放过弘时?这就是他整个计划的高潮,也是他算计最精妙的地方。
第一,他是在向雍正递交“投名状”: “四爷你看,我为了保护你儿子,连老命都豁出去了。这份天大的人情,你得记着吧?”
第二,他是在做最后的政治表演: 他要在所有朝臣面前,演一出忠烈悲壮的大戏。他要用自己的死,坐实八爷党的逼宫是“欺君罔上”、“逼死老臣”的恶行,在道义上彻底搞臭老八一党,为雍正即将到来的清算提供最有力的弹药。他死得越惨烈,雍正将来收拾老八就越名正言顺。
第三,他求仁得仁,完美谢幕: 他算计好了,他这么一死,不仅帮了雍正,成全了康熙,也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极其壮烈光辉的句号。从此史书上对他王掞的评价,将不再是“废太子师”,而是“危难之际,舍身护主,保全皇嗣的忠烈之臣”。
总结
所以,您看,王掞根本不是突然开天眼了。剧中删除的那段“康熙无意间流露真意”的隐情,正是点燃王掞所有后续行动的导火索。
他从一个“太子党”的失败者,蜕变为了一个下注未来皇帝的顶级投资人,一个追求自身历史定位的表演艺术家,和一个用自己的方式报答康熙知遇之恩的忠臣。
他不是知道了答案才去下注,他是通过解读康熙这位最高掌权者的情绪和只言片语,近乎百分之百地确信了答案,然后才全押的。这才是康熙朝这些老狐狸的可怕之处,他们读的不是圣贤书,读的是“皇帝”这本书。
王掞的结局,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三样东西:雍正的感激、千古的美名、和对八爷党的致命一击。这买卖,在他算计里,值大了。
来源:不卡不卡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