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班地铁上刷手机,两分钟预告把两部剧塞进同一条热搜:民国旗袍女老板和清末码头少年,一个七点档陪爸妈,一个月底挤国庆档。
下班地铁上刷手机,两分钟预告把两部剧塞进同一条热搜:民国旗袍女老板和清末码头少年,一个七点档陪爸妈,一个月底挤国庆档。
先说《灼灼韶华》。
热依扎穿旗袍在中药铺里扒账本,镜头扫过一排排贴着红纸条的药柜,专家盯着每一格当归黄芪的摆位,怕放错年份。
她一句“我的货不卖人情”直接把弹幕刷爆,有人喊飒,有人皱眉:民国女强剧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毕竟同题材早被盘到包浆。
另一边《大生意人》更“直男”。
陈晓在码头扛麻包,黄志忠坐在茶楼里一句“规矩就是用来砸的”,镜头切到一个月搭出来的清末码头,木桩子都带着潮气。
观众担心:商战套路会不会又是《大江大河》翻版?
现在追剧图啥?
爽点、节奏、别注水。
两部剧都端着“历史正剧”架子,却活在短视频时代:三秒没钩子就划走。
《灼灼韶华》的赌注是“女老板”三个字。
民国剧里女人多是姨太太或女学生,真把镜头对准算盘和进货单,新鲜。
可一旦感情线撒狗血,立马翻车。
《大生意人》的筹码是“旧秩序崩坏”。
清末商帮像老钟表,齿轮卡死,年轻人想砸。
砸得好看是《大宅门》,砸歪了就成流水账。
一个抢家庭客厅,一个冲国庆流量池。
最后拼的,还是谁先让观众忘了刷手机。
来源:森林里跳跃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