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我也是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忠实观众。《悬崖》《我的团长我的团》《长沙保卫战》《历史的天空》《旗袍》等电视剧,《血战台儿庄》《风声》《东风雨》《刀尖》等电影,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近年来我却逐渐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抗战剧严重脱离历史实
曾几何时,我也是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忠实观众。《悬崖》《我的团长我的团》《长沙保卫战》《历史的天空》《旗袍》等电视剧,《血战台儿庄》《风声》《东风雨》《刀尖》等电影,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近年来我却逐渐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抗战剧严重脱离历史实际,过度神化抗日军民的形象,实在看不下去了。
如今一些剧集中,一个特工可以单枪匹马歼灭整支日军小队,几个女子就能让日军大队人仰马翻,少数民兵就能让日军晕头转向最终被全歼。这种表现方式,仿佛日军不是来侵略而是来受虐的,将一段充满血与泪的苦难历史,变成了娱乐至死的温床。这种创作倾向不仅歪曲历史真相,也对观众产生了误导。
或许是因为我习惯于多角度思考,随着对"抗日神剧"讨论的增多,我反而开始对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产生了一些理解。我家收藏了21部关于抗日战争的书籍,包括全面记录抗战历程的纪实文学、描写局部战役的战史、展现共产党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著作,以及一些相关题材的小说。这些史料客观再现了当年抗战的全景图:场面极其惨烈,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洪流,虽然英勇顽强、以命相搏,但终究难以完全抵挡装备精良的敌人,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抵抗历程。
在为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不免感到沉重和压抑。如果完全按照历史真实来拍摄,看惯了"神剧"的观众可能难以接受。对编剧和导演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既不能完全照搬现实,也不该一味追求娱乐效果,而应该找到平衡点,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和决心,呈现局部胜利和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在我看过的抗战剧中,《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唯一一部让我观看两遍的作品。初看时,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抗日剧,既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抗战精神,又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但第二次观看时,我发现这部剧的结尾还是落入了某种俗套——刻意强化对国民党上层的批判。
剧中设置了两个代表性人物:唐基和虞啸卿。唐基是那个腐朽、官僚、一切以派系和私利为重的"国民党系统"的具象化体现,这样的人设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无可厚非。而虞啸卿最初出场时光彩夺目:热血、爱国、充满理想,几乎是龙文章在正规军中的镜像。但最终,他在唐基的影响和系统压力下逐步妥协、退缩,甚至背叛了自己的誓言。这种处理方式暗示着国军军官进入高层后就会变得虚伪、冷血,不顾士兵死活。
历史地看,国民党军队中确实存在派系林立、贪生怕死、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腐败冷血的高级军官。但同时也不乏英勇无畏、爱兵如子、与部下同甘共苦的优秀将领。该剧为了强化批判主题,让虞啸卿做出不符合前期人设的极端冷血行为,毫无心理波动地让整个团送死,使得这个角色瞬间"崩坏",从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物变成了简单的政治符号。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观众前期的情感投入落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历史深度和艺术价值。
优秀的抗战剧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展现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主题思想应该像盐溶于水一样,通过情节和人物的自然发展,让观众自己品味出来,而不是直接硬塞给观众。让观众在感受抗战精神的同时,也能对历史有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
来源:金陵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