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嘀咕她说话带着南方口音,可当她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喊出“我的儿”时,现场几个年轻场务突然红了眼眶——这哪是口音,分明是百年世家沉淀下来的腔调。
81岁的曹翠芬拄着拐杖走进荣国府那天,摄影棚里安静得能听见苏绣针脚摩擦的声音。
这个在《知否》里把盛老太太演成“定海神针”的老太太,现在要撑起整个贾府的天。
有人嘀咕她说话带着南方口音,可当她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喊出“我的儿”时,现场几个年轻场务突然红了眼眶——这哪是口音,分明是百年世家沉淀下来的腔调。
迟蓬蹲在片场角落啃馒头,为了刘姥姥这角色硬生生塞胖了20斤。
她之前在《小巷人家》把刁钻婆婆演得入木三分,现在却要演出庄稼人的狡黠与通透。
有场戏需要她扑通跪在地上抱王熙凤大腿,膝盖都磕青了,导演喊停后她还在琢磨:“刘姥姥这时候是该先抹眼泪还是先咽口水?
”这种较真的劲儿,倒真有点原著里“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味道。
剧组这次真是下了血本。
荣国府的雕花门楼是按故宫档案1:1复制的,连门槛被踩出的凹痕都照着老照片做旧。4K镜头下,王熙凤衣裳上的金丝凤凰每根羽毛都在发光,可道具组偏要故意留几根翘起来的线头——“再富贵的人家,也有梳头时勾坏的衣裳”。
这种“精致的不完美”,比那些滤镜磨皮到失真的古装剧顺眼多了。
年轻演员们被关在培训基地背了三个月《红楼梦》原著,背到贾宝玉的扮演者现在说话都带“这会子”“可使得”的腔调。
有次拍秦可卿出殡,演丫鬟的小姑娘突然哭到停不下来,说是想起书里“画梁春尽落香尘”的判词。
郑晓龙没喊停,就让摄影机一直转,后来这段即兴发挥剪进了正片。
最逗的是VR技术闹的笑话。
技术组用虚拟现实搭了个大观园,结果演员戴着头显走位时,演黛玉的姑娘一头撞上了虚拟的沁芳亭柱子。
现在片场流传个梗:“在VR里撞过的包,才是真的入戏”。
不过特效做的太虚幻境确实美,那些缥缈的纱幔用数字技术做出呼吸感,连老红学家看了都说“像从程甲本插图里走出来的”。
现在网上吵得最凶的是“没有流量明星谁来买单”。
可看看隔壁用顶流拍古偶翻车的例子,突然觉得郑晓龙这次像在下一盘险棋——当所有剧组都在算“粉丝转化率”时,他偏要赌观众还记得“戏骨”两个字怎么写。
就像曹翠芬说的:“贾母要是靠打光板卖萌,贾府早散摊子了。
”
拍摄间隙,迟蓬总爱和群演里的真农村老太太唠嗑。
有天她学人家盘腿上炕,结果把腰闪了,疼得直吸气还念叨:“刘姥姥要是闪了腰,肯定得顺势装病讹顿好酒菜。
”这种把角色长在自己身上的劲儿,比那些热搜上的“敬业通稿”实在多了。
来源:王牌剪辑师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