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看汤德远。人人都夸他聪明是吧?脑子活、会下套、把肖铁林和川野耍得团团转。但你仔细看他的眼睛,从老山东死的那刻起,里头那点光就彻底变了。他后来所有的“计策”,根本不是在玩游戏,是在填坑。用金条钓肖铁林?那是他早就算透了人性的贪和怕。肖铁林以为自己在选生路,汤德
先说结论:《归队》根本不是抗战剧,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人性屠宰场”。它撕开英雄主义的糖衣,逼你看:所谓胜利,不过是从一种疼痛换到另一种更漫长的疼痛。
大结局哭崩全网?说实话,我没哭。我他·娘·的是堵,堵得像被人塞了一喉咙沙子,咽不下吐不出。因为这剧太狠了——它让赢的人也像输得精光。
来看汤德远。人人都夸他聪明是吧?脑子活、会下套、把肖铁林和川野耍得团团转。但你仔细看他的眼睛,从老山东死的那刻起,里头那点光就彻底变了。他后来所有的“计策”,根本不是在玩游戏,是在填坑。用金条钓肖铁林?那是他早就算透了人性的贪和怕。肖铁林以为自己在选生路,汤德远早把他钉死在死路上。这种“聪明”,透着一股血腥味的绝望。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田小贵。
这少爷哪是来抗战的?他是来自毁的。锦衣玉食不要,偏要来冰天雪地里啃树皮挨枪子。被俘、用药、精神折磨……川野以为用药物就能控制他?可笑。田小贵早把自己炼成了容器,外面装的是傀儡,里面滚烫的全是恨。最后那一枪崩了川野,你以为他是报仇?我看那是解脱。他活得太碎了,只有同归于尽才能把自己拼凑完整。
说实话,田小贵这条线根本不是英雄线,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性献祭。他代表一种最极端的选择:有些人活着不是为了赢,是为了不让“自己”白活。
还有赵庆田。这货色死的时候多少人喊痛快?但我却觉得悲凉。他就是那种乱世里最常见的产物——又坏又蠢,以为站队就能捞好处,最后被所有人当垃圾清理。汤德远杀他时连废话都没有,因为这种人不值一提。但他的存在恰恰印证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多少卑鄙从不是来自敌人,而是自己人的背后。
然后说到牺牲——老山东、大驴子二驴子……他们死得壮烈吗?壮烈。但《归队》偏偏不让你安心感动。它非要撕开给你看:老山东没见到儿子最后一面,铁梁后来扛起枪的样子越坚毅,你就越想起他爹死得多憋屈;老驴子一家三个儿子两个战死,小驴子拖着伤腿回来,老爷子那场哭戏哪是庆祝胜利?那是哭一家人的命被活生生啃掉一半。
胜利了吗?赢了。飞机场炸了,鬼子滚了。但你说这是爽剧?放屁。
真正的抗战哪有那么多“爽”?它就是拿人命去垫,垫到足够高,才能勉强够到胜利的边儿。《归队》最毒辣的地方,就是它告诉你:所有胜利都有代价,而这个代价,往往由最好的人付。
我们过去看的抗战剧,牺牲是“值得的”,是“光荣的”。但《归队》偏不——它让你看到牺牲背后那些细碎的、绵长的、无法被宏大叙事掩盖的痛。老山东的妻子再也等不到丈夫,田小贵永远尝不到胜利后的那碗庆功酒,老驴子家那张饭桌再也坐不满人。
这些才是真实的代价。没有一种胜利不带着遗憾的血丝。
所以别说什么“泪崩”就完了。你看完《归队》,该想的不是“他们死得好惨”,而是——“如果换作是我,我愿意成为代价中的一部分吗?”
我们现在能坐在这儿刷剧吐槽,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不就是因为有人替我们付过了代价?但付代价的人,他们本来也该有平凡的一生、完整的家庭、安静的晚年。
《归队》没打算让你好过。它把你按进历史的血污里,让你看:胜利从来不是放烟花欢呼,而是满身伤疤结痂之后,依旧隐隐作痒的记忆。
最后抛个问题吧——田小贵如果活到战后,他能真正“归队”吗?一个被药物摧残、背负太多秘密和伤痛的人,和平年代的世界,真有他的位置吗?
有些人注定属于黑夜。他们的胜利,就是在黑暗中点燃一根火柴,然后沉默地熄灭。
我们看见了光,但要记住——那可能是谁的一生。
来源:胡扯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