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编年史番外(一):《火线》VS《绝命毒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0 11:37 2

摘要:《火线》第二季对码头工人的详尽刻画,让这部剧几乎脱离了“警匪剧”的叙事传统。不过从整体上看,《火线》的核心仍是毒品战争,它每一季的主线剧情都围绕着警察与贩毒集团展开。

《火线》第二季对码头工人的详尽刻画,让这部剧几乎脱离了“警匪剧”的叙事传统。不过从整体上看,《火线》的核心仍是毒品战争,它每一季的主线剧情都围绕着警察与贩毒集团展开。

提到与毒品相关的美剧,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火线》,而是另一部知名度更高的《绝命毒师》。无论国内国外,关于这两部剧哪个更好的争论始终不曾停止。

作为二者都反复看过好几遍的观众,这篇番外想对两部作品里展现的毒品交易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

《绝命毒师》里的蓝色冰毒贯穿了整个五季,剧中详细地描述了它的原料、制作工艺,以及如何在地下实验室里大规模地生产。

在衍生剧《风骚律师》中,还补全了地下实验室的设计和搭建过程。

(老白和小粉偷甲胺)

(老白和小粉在房车里制毒)

(在建中的超级实验室)

(已投入使用的超级实验室)

由于主角老白精通化学,蓝色冰毒的纯度高达99.1%,它也成为了老白从普通高中教师转变成制毒大佬“海森堡”的一张王牌。

(虽然现实中的毒品未必真能做到这么高的纯度,但老白口中不时蹦出的专业词汇,极大地增添了几分可信度)

老白发明蓝色冰毒的起因是想在死前为家人留下一笔财富,可在这一过程中,他竟逐渐沉沦、不可自拔。冰毒标志性的蓝色,也作为《绝命毒师》里重要的美学特征

(第五季第四集)

(第五季第八集)

(第五季第十五集)

(到最后一季时,蓝色已经成为《绝命毒师》里画面的主色调之一,该系列的最后一首歌,也叫“Baby blue”)

和《绝命毒师》的这种浑然一体相比,《火线》里绝少有直接表现制毒的画面。

(第一季第一集,通过摄像头看到的制毒现场,是典型的“家庭小作坊”)

至于质量,《火线》里的毒品则完全不能和蓝色冰毒相提并论:且不说老白99.1%的纯度,他的学生小粉有96.2%、学者盖尔为96%,就算是后来的悍匪托德,也能做出76%的纯度。

(第四季第十集,小粉独自一人做出了96.2%的纯度)

而在《火线》里,巴尔的摩的本地黑帮一度面临货源危机,到手的毒品纯度仅有25%,最后为了数量,还要把它稀释到10%。

(第二季第四集)

更有甚者,在《火线》第一季第九集,一名瘾君子冒着被痛打的风险从毒贩那儿偷来的“白粉”,其实是仿冒的食用碱。虽然《绝命毒师》里,小粉也曾在毒品里加了辣椒粉,但这是他的招牌。

(《火线》)

正是因为毒品的纯度天差地别,《绝命毒师》和《火线》里的销售模式也截然不同

高品质的蓝色冰毒一经面市就备受好评,从超雄的神人图库,到文质彬彬的炸鸡叔,他们对老白本人的第一印象都谈不上多好,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远超同侪的制毒能力。

因此,《绝命毒师》里从未出现过毒品销路不畅的困扰,无论是萨拉曼卡家族,还是炸鸡叔,他们都把重心放在如何走私、运输上,为此也爆发过多次冲突。

(《绝命毒师》中的炸鸡店卡车)

与之相反,《火线》里的毒品得来容易(毕竟用面碱即可假冒),但要顾客买账却颇为费劲。

贩毒本质上属于服务业,如果质量不过关,至少服务态度得好吧。可街头毒贩们显然做不到这点,在第二季第五集,一名毒贩公然向路过的瘾君子强买强卖,对方拒绝后,竟遭致一顿毒打——像这样的事在《绝命毒师》里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此举就连管着这些毒贩的小头目也看不下去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帮老大专门向社区大学的老师请教。老师给了他两个建议:要么并购对手(前提是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要么降价以扩大市场,否则长此以往,最终会失去顾客的信任。

(第二季第五集)

老师还举了2002年的世通公司诈骗案为例,说该公司的新CEO不得不改名以应对危机。这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财务欺诈案起因是由于会计事务所虚报利润,东窗事发之际,西蒙刚开始筹备《火线》第一季的剧本,他把此案看作是即将到来的经济崩溃的前兆。

老师用世通公司的例子是作为反面教材警示,但这名黑帮老大竟从中得到了启发,也让手下有样学样。

有趣的是,他的小弟们虽然从未听过这起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大案,但也能想到改名的主意,因为如果他们被警察抓了,也会谎报自己的名字。他们甚至还举一反三,想到了更换毒品包装、搞虚假竞争的点子。

而这也造成了《火线》与《绝命毒师》里毒品交易的另一个不同。蓝色冰毒只有一个名字“blue sky”,而《火线》里所售卖的毒品名字多达几十种,从顾名可思义的“红盖”、“白面”、“流行病”,到含蓄得有些不明所以的“槲寄生”。

(第一季第三集)

(第四季第一集,pandemic意为流行病)

(第三季第四集出现的毒品名为洛克菲勒)

而第二季第九集的开头,更是反映了毒品名字的变化:原本叫做“本·拉登”的毒品,被改成了“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似乎也是在影射美国从阿富汗战争转为伊拉克战争。

(《火线》第二季于2003年6月1日首播,当时美军已经占领了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

《火线》第四季播出的2006年,李安的电影《断背山》获奖无数,一时风头无两,街头毒品的名字也“识时务”地变成了“断背男”。这些不同的毒品名,使得《火线》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

来源:你真的好可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