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谍战剧就像咸鱼,明明已经够咸了,还总有人要往上加点盐。再不济,也得加点辣椒面搞个什么“收视爆款”预警。只不过,这两年谍战剧这条咸鱼,连个鱼鳞都快没有了。你不信?看看现在的国产剧,谍战题材像是跳水运动员——动作越来越花哨,水花却小得可怜,连观众都快忘了看一
据说,谍战剧就像咸鱼,明明已经够咸了,还总有人要往上加点盐。再不济,也得加点辣椒面搞个什么“收视爆款”预警。只不过,这两年谍战剧这条咸鱼,连个鱼鳞都快没有了。你不信?看看现在的国产剧,谍战题材像是跳水运动员——动作越来越花哨,水花却小得可怜,连观众都快忘了看一部剧能流几滴泪,捏几-把汗是什么滋味。
但尴尬的是,国产剧市场热闹得跟过年大甩卖一样,婆婆妈妈剧、恋爱脑剧悬疑剧一路高歌猛进,唯独这块曾让无数码友上头的谍战领域,仿佛被装进密封袋,整个暑期档就只剩下最后一点点氧气了。业内一阵北风吹过,也没吹动谍战的那潭死水。想当年,谍战剧里人影幢幢、刺刀见红,楼下大爷大妈争先恐后讨论谁才是“内鬼”,现在可倒好,打开评论区,观众大多只剩一句,“这又是换皮?”“到底还有没有点真诚啊?”
到底是套路玩腻了,还是观众胃口变刁了?我本来以为,是时候去墓地祭奠一下“谍战黄金时代”了,没成想,一道预告片又给我来了个“起死回生”。央视八套,这个流量总拿不稳的老大哥,掏出一部号称“40集燃爆、史实为骨、演技为皮”的《暗夜深海》。预告片一开头,冷峻克制的画风、晦暗光影、人物脸上线条都能割人,一帮人神神秘秘地上下班,正气得我一晚上没睡好——不是兴奋,是在想:“不会又玩情怀镰刀吧?”
现如今的国产谍战剧,谈“创新”二字都有点心虚。去年那个《潜渊》,开场号称智商碾压,可惜台词低龄到连小学生都能背,后劲儿还不如一锅隔夜凉面。本以为从此谍战无力回天,平台推介开始转向——什么家国叙事、人生百味、刑侦悬疑,哪还顾得上地下情报站的死活。真是形势比人强,观众比剧情还能忍,国产剧市场的戏就越来越像一盘脱线的麻将,谁能自摸全靠天意。
但也不是所有咸鱼都被腌透了,这次《暗夜深海》,还真有两把刷子。怎么说呢?起码敢把自己包装成“历史剧”了。1949年,两岸局势暗流涌动,福州和台北间的谍线拉得跟二师兄的肚皮绷得紧紧的。国共双方暗战不断,地下工作者,炮火中穿梭送情报。主创不玩浮夸,不讲孤胆英雄主义,而是端上一道“群像”大餐,试着还原那些压抑又沉默的真实命运。
你看导演杨亚洲,就不是混日子的主儿。近些年,导演队伍正“流量为王”,杨导却老实巴交三十年一贯制,家长里短拍拍心坎。不过,这回他把生活气息裹进谍战剧,整个方向彻底变了味,拍得像极了“谍战版现世报告文学”。美其名曰80%实景、台北街头1:1复刻,道具、影调、氛围通通演得出奇擦肩。“黑白底色、光影晦暗”,看得人头皮一紧,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每一口呼吸都能嗅到火药味的年代。
话说回来,如今的观众嘛,最怕“胡编乱造”,最吃“真实还原”。剧组这回倒真没糊弄,每一把二八自行车,都是折磨过道具组“掉发等级”的老货——台北小鞋摊、鱼竿里藏胶卷、旗袍口袋里的摩斯密码,全靠一帮历史档案员和服化道专家熬白了头发。别的不说,剧组为了让于和伟抓住吴石的精气神,直接在剧本读本会上播放历史录音,好家伙,这回不是模仿,是求生——嘴角微微一动,表情冷到掉渣,都要抠得跟史料原版别无二致。
演员阵容也不丢人。你看,于和伟饰演主角吴石,演技老辣到可以盖章送国家队,比流量小生们磨皮美颜的“冷感”多了几分人味儿。地下情报送情报时不慌不忙,明明脚下踏着刑场暗影,偏要演出一副“老子早已生死置之度外”的从容。吴越饰朱枫,女情报员,台词不多,但气场甩三条街。最绝的,是她渡船时那一回头,比什么“抱头痛哭”管用。
魏晨扮演的聂曦,从国民党特工一路反转做党的卧底,眼神里的迷惘、肢体细节的颤抖,活生生把观众带进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台北。最后还有曾黎饰演王碧奎,一个将军遗孀,端庄又心事重重。别人演忧伤就知道“咬嘴唇”,这位演员连抬手倒水都能让观众嗅到家国迟暮的冷汗味。
反派也不是摆设。谷正文、蔡孝乾这些名字,看资料就够吓人,剧里人物心理更像是疑案剧。蔡孝乾的叛变,剧情并没有脸谱化地拍成“坏蛋变身”,而是真实写他左右为难,权力漩涡中的普通人。他每次出场,配乐都比谁都低,一股压抑感透过屏幕扑面而来。你说国产剧拍不了复杂人性?这不打了脸么。
剧组拍摄期间有个段子,场景用实景搭建,演员全部要跟着摆,导演就想要“气氛真实”,结果台北夜戏反复拍了十一遍,道具组当场晕过去。“不够!再来!”导演比观众都较真。演员们一身泥、一手汗,别说情感流露,连蚊子都快成常驻演员了。
剧本主笔卢敏,倒没什么谍战资历,动画出身。这老天似乎也玩笑,可细节控往往最适合写这种集群像、节点、真实于一体的大历史题材。你想啊,一环扣一环全靠历史档案,每个角色成长、任务节点都要查材料,真敢糊弄——微博分分钟开喷。
至于收视和市场,高低起伏倒也正常。这两年平台芝麻开花节节高,全民开始练舆论免疫力。平台手里的剧库一大堆,能不能播、播不播得起,关键就在够不够“扎实”。《暗夜深海》算是补了个谍战大坑。国产剧常把谍战拍得跟孤胆英雄闯天涯,实际上那些真切的小人物、无名者,才是历史的骨头。剧组不靠矫情卖苦情,也不鼓吹什么苦难伟大,那些灰扑扑的东京街头、舟山的兵力对照图,都是用精力一点点“抠”出来的。
观众捧不捧场?其实最考验耐心。有人说,谍战剧看的是共情,活在历史的烟尘里,看一帮苦命人扛大旗、送密信,有点“无力的浪漫”。但说到底,还是“真诚”两字。这不是给市场的艳羡,而是对历史的敬仰。那些无名者牺牲、那些父母离散、那些台北刑场里的秋风,其实换一个名字,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自救”——怕岁月把一切辜负。
现在媒体一通吹,“收视必爆”,我却觉得还得看看观众的脸色。数据会说话,但历史和情怀能不能打通,得等最后收官时才能下结论。翻十年前《潜伏》《风筝》,观众早已认得套路一箩筐。可只要你真诚、不装模作样,敢于抠细节,敢于写普通人不叫苦,或者干脆“活得像个人”,观众自会买账。
总之,不敢说《暗夜深海》一定能夺冠,收视必爆的话大可留给营销号喊。但在这个多少有点无聊和失落的国产剧江湖,总算有部还肯用心、用力、用脑去拼的剧。时代的潮水推来推去,市场的瞳孔时大时小,流量的小船说翻就翻。可是真材实料的作品,也许不会万人空巷地爆炸,但总能在历史的缝隙里,留下一点温热、一点记忆。至于我嘛,不敢许诺什么收视保证,只能淡定拎根鱼骨头舔舔盐,心说一句,“这浪,兴许能拍高点。你信不?”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来源:叶子电影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