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募基金解散后,詹妮请丁元英喝酒,问及解散基金的原因,他带着歉意说:“没什么,我就想清净一段时间…… 这话让我都觉得敷衍了。”
私募基金解散后,詹妮请丁元英喝酒,问及解散基金的原因,他带着歉意说:“没什么,我就想清净一段时间…… 这话让我都觉得敷衍了。”
詹妮见状直言:“你没有在柏林大学的时候健谈了。”
回国后,在离开北京的前一晚,韩楚风也请丁元英喝酒,同样提到他变化特别大,变得越来越低调,话也少了,以前那种言辞犀利、毫不留情的劲头都没了。
韩楚风和詹妮都是丁元英的朋友,三人不仅是柏林洪堡大学的校友,更有多年的交情。
而二人都看出了丁元英的变化,从他们的话中可以看出,丁元英以前其实很爱说话、乐于表达,身上还带着一股“攻击性”,只是这几年,他才变得低调又内敛。
那么,丁元英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这背后,显然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1.看透后的妥协
从肖亚文给芮小丹的简历中,可以看出丁元英是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那年他19岁,也是恢复高考后的关键时期,录取率极低,竞争白热化。
丁元英能在那种情况下考入清华,并在第二年留学柏林洪堡大学,足以证明他的聪慧与卓越。
同时也能看出他是一个不容易受外界干扰的人,哪怕周围再乱,他都没有摆烂,始终没有停止学习。
但在丁元英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值动荡的十年。
那是一个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沉渣泛起、人性之“恶”被无限放大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疯狂而混乱的状态。
这在他内心深处种下了对传统文化自卑的种子。
年轻时的丁元英,或许曾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身边的人。
从他与家人的接触中不难猜出,他的想法不被家人理解,讲的话家人也听不懂,彼此根本无法沟通。
于是,他一人在外打拼,从国内的顶尖院校到国外名校,不断摸索着能改变现状的办法。
尤其是运作私募基金后,这种寻求改变的念头曾一度被放大。
他靠精准判断和凌厉操作,在资本市场轻松获利,短时间赚巨额利润。
那时的他,或许以为用资本的力量就能打破某些固化的东西,用经济的逻辑就能唤醒沉睡的认知。
可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丑恶,也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这些现实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之前的热忱,让他逐渐明白: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并非靠一时的力量就能撼动。
私募基金的成功,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改变,反而让他看清了个体在文化惯性面前的渺小。
当他选择解散私募基金时,那句“想清净一段时间”,看似敷衍,实际上是看透后的无奈。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他才会说出“每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特定的文化属性带来的,不会因个人意志而发生改变。”这样的话。
他看得太透了,透到一出声会能被另一种声音淹没。
既然如此,与其在不被理解的世界里横冲直撞,不如选择一种更平和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2.心性打磨后的自然结果
丁元英对心性的打磨,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修行,而是在研究哲学、宗教和文化的过程中,慢慢沉淀下来的。
从剧中不难看出,丁元英一直对哲学、宗教、文化等领域的知识有所研究,他试图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同时,他日常爱好品茶、听音乐,通过这些方式去体悟生活里的美好与宁静,让心灵获得滋养,得以净化。
他认真研究过基督教的救赎观念,也仔细琢磨过佛教的超脱思想,但到最后,还是没有选择任何一个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这并不是因为那些宗教教义不好,而是他反复琢磨后发现,不管哪个宗教,说到底都是在讲人性。
可要是把对人性的理解框在教条里,就变味儿了,不是他想要的那种精神追求。
经历了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见过人性的贪婪丑恶,也感受过社会的虚伪复杂,丁元英的内心变得特别强大,也很独立。
他不需靠宗教来给自己找精神依靠,而是靠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精神想法。
这种体系让他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内核,不被功名利禄迷惑,不受外界舆论左右,像孤独行者,坚定走自己的路,不刻意寻求他人理解。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里,那些把自己的心性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就是这样的。
随着年龄增长,有的人会逐渐和人群保持距离,变得不爱说话了。
他们不再去刻意讨好别人,也不再硬着头皮往某个圈子里挤。
在别人看来,他们好像活得很“冷漠”,但实际上,他们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清醒,早就把人性看透了,也把人生参悟明白了。
丁元英正是这样的人,而且层次非常高。
他能成为大家口中高人,正是他一步步修炼的结果。
因此,丁元英从能言善辩到沉默寡言,不是冷漠或颓废,而是看透世事后的清醒选择。
来源:小石榴爱看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