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奏响发展同心曲!川渝影视产业的底气何在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1-29 16:04 4

摘要:日前,2024成渝影视发展大会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会上,两地广电部门签署《推动川渝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为川渝影视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双双

日前,2024成渝影视发展大会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会上,两地广电部门签署《推动川渝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为川渝影视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成渝影视发展新机遇”的主题沙龙。记者 崔力 摄

近年来,两地影视作品佳作频出。《开山人》《走向大西南》《边水往事》《逃出大英博物馆》……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微短剧,两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厚重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昂扬的奋斗精神和鲜明的现代感、浓浓的烟火气,都赋予影视创作拍摄以独特的生命力。

而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两地影视产业之间的对话交流愈加频繁。除了成渝影视发展大会之外,还有重庆科技电影周、中国(白沙)影视工业电影周、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等,成渝两地影视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代表不断在搭建、拓展“朋友圈”,完善产业链条。

创作土壤肥沃

成渝各自有着璀璨文化

在2024成渝影视发展大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中国影协电影数字制作委员会副会长刘藩肯定了成渝地域影视产业的合理布局,认为成渝地区在人才、科技以及文化氛围上具有优势,有望成为继北京、长三角地区以外的第三电影中心。

刘藩的观点并非没有根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魅力,让成渝地区拥有着肥沃的影视创作土壤。

物产丰盛、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为蜀地文化打下了闲适、俏皮的基调。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山水交错、地形起伏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阻碍,反而让重庆多了一些开山辟路的奋斗面貌。

文艺作品反映时代,川渝早期的影视作品,多以时代背景下的地域发展为主题创作,比如《山城棒棒军》,靠力气吃饭、不服输不畏难的精气神,打动了许多人。再加上川渝方言的趣味演绎,让作品的地方色彩更为浓郁。

此外,悠久的历史积淀,也让川渝大地上留存着大量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这当然为古装剧、历史剧等类型的影视作品提供了真实的拍摄场景。

《走向大西南》剧照。

以《走向大西南》为例,该剧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重庆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多层次多角度展现邓小平同志在大西南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开拓性成就。在央视播出期间,连续占据全部频道黄金时段平均收视率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超过八成的戏份都是在重庆取景拍摄。“缙云山上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北碚的举人楼,还有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里的红楼(原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第一教学楼,已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江津白沙镇的聚奎中学、夏公馆,以及两江影视城、成渝铁路等,我们都有取景。”《走向大西南》编剧李康,同时也是重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在她看来,《走向大西南》能够取得亮眼的播出成绩,与真实的场景拍摄不无关系。

“川渝地区本身就有许多优秀的影视制作团队,而当《走向大西南》这类与地域文化相关相近的项目被提出来时,组建川渝影视人才为主的创作团队必然是最优选。”李康表示,即使是非川渝文化相关的项目,比如2017年四川出品的电视剧《我的1997》,同样是川渝合作推进。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都市抑或悬疑题材,川渝地区都有着拿得出手的创作团队。

四川影视文创城管委会主任、四川影视发展联合会影视文旅专委会秘书长梁萌表示,在全民视听表达的时代,川渝影视一脉相承,有很多共同选题可以联合开发。基于现有的土壤,两地将持续合作,为影视人才建设、人才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推动影视产业、影旅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配套完善

进一步激发创作活力

事实上,在2024年成渝影视大会上两地广电部门达成合作协议之前,成渝影视拍摄基地之间早就已经在尝试结对共建。

比如2021年,重庆市江津区、成都市郫都区共同签订“重庆影视城·成都影视城”影视服务双城联盟行动计划,合作内容包括搭建线上线下展示窗口,利用各自的线上、线下资源打造成渝双引擎展示区域。

其中,成都影视城作为成都影视产业集中发展区,是四川省影视产业“一核多极”发展格局中的“一核”所在地。目前,这里已经累计建成产业载体50余万平方米,聚集落地影视文创企业290余家,推出影视文艺作品百余部,2023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12亿元。

重庆则以特色化、差异化为宗旨,打造“一核两带”全域影视拍摄片场,涵盖以两江四岸为核心的现代都市风景,以武隆仙女山等为代表的渝东南民族风情,以江津白沙、巫山三峡等为代表的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如今,每年来渝创作拍摄的剧组超过100个。

“文化·光影重庆”数字应用今年6月正式上线。记者 齐岚森 摄

服务方面,成渝影视产业也颇为同步。“光影重庆”数字应用平台于今年6月24日上线,汇聚了全市拍摄资源,让影视剧组可以实现云端VR勘景、在线影视协拍、影视基地预约、群演招募等便捷服务。成都也在6月30日上线了“拍在成都”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政府资源、生活服务、场景服务等10大功能。完善的影视配套服务,让川渝地区有足够的竞争力去争取更多的影视项目落地。

政策方面,川渝都拿出了真金白银促进影视文艺创作。比如,四川省政府出台《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每年拿出3亿元资金,对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文艺作品进行扶持和奖励。重庆市电影局则从今年起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反映现代重庆特质、具有重庆烟火气的现实题材电影项目和动画类电影项目,电影扶垚计划也已累计资助项目94个,落实资金4500余万元。此外,重庆还在实施推动网络影视剧高质量发展9项行动、4项保障,优化影视创作生态,激发影视创作生产活力。

科技赋能

探索创作新趋势

2024影视发展大会上,一场名为“成渝影视发展新机遇”的主题沙龙,在重庆达瓦合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靖与腾讯视频、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影视发展联合会、四川影视文创城等企业和单位的负责人之间展开。按照他们的预想,影视产业将是内容与科技“比翼双飞”,而川渝需要左手拉右手,以科技赋能影视发展。

的确,随着虚拟制作技术革新带来的后期前置,让行业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数字资产积累,由此带动的虚拟拍摄、虚拟制作、算法制片管理等新的电影生产方式,正在逐渐成为电影工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永川科技片场内,虚拟拍摄正在进行。受访者供图

从这方面来说,重庆已经有“拿着剧本来,带着成片走”的永川科技片场,这里已经有5个摄影棚,3万平方米的棚拍面积,包含1个3000平方米LED科技棚,配套虚拟制片、动捕、全景声、数字资产、视效、渲染等生产环节,吸引了华为云、达瓦科技、天途万镜等150余家影视生态企业落户。今年以来,永川科技片场已经为24个剧组提供全流程服务,2期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成都影视城也有“1+16”摄影棚群落、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视界一号”、52个演播厅、2000多台高清和超高清摄像设备、4000多套后期制作设备,正加快建设一大批动捕棚、XR棚、水下棚等高科技摄影棚,打造中国西部数字影视创制中心。

最近两天,达瓦科技的技术负责人正带队在国外考察影视制作的新技术,李康也正忙着带创作团队与成都同行协商,双方将有望再次合作推出历史题材和现代都市题材的多部作品。“随着成渝影视之间所签订的合作协议落地落实,政策、人才、技术之间的协调合作愈加明朗,这种合作会越来越频繁。”说这话时,李康满怀期待。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