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短剧行业逐渐告别野蛮生长,步入内容竞争的深水区,如何让一部短剧在茫茫信息流里被观众记住,成了制作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目前大家得到的答案是:向长剧靠拢。
文|李蛋
短剧的宣发,正在经历一场悄然的“成人礼”。
随着短剧行业逐渐告别野蛮生长,步入内容竞争的深水区,如何让一部短剧在茫茫信息流里被观众记住,成了制作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目前大家得到的答案是:向长剧靠拢。
长剧几十年的发展,早已验证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宣发体系:开播前的预热、播中不断加码的讨论场景、播后的IP延伸。如今,这些方法被短剧一个个“拿来主义”,并迅速“本土化”改造。最直观的变化是:线下扫楼、明星追剧团、真人CP营业等长剧常见的玩法,陆续出现在短剧宣发现场。
短剧的体量虽小,但宣发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长”。
长剧有的,短剧也要有
短剧的所谓“向长”,不是说把单集时长从一分钟拉到五分钟、十分钟,而是整个行业心态的转变。
过去的短剧就像速溶咖啡,讲究一个快字,拍得快、上线快、投流快,观众看得也快,几乎没有停留空间。只要开头三分钟足够狗血、够爽,就能把观众勾住,然后靠平台算法往外推,一波收割完事。大多数制作者们也心知肚明,这玩意儿赚的是风口的钱,至于能不能留下口碑,能不能让观众记住,并不十分重要,反正第二部马上又能开机。
可在2023年之后,各类型短剧突然像是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每天都有几十上百部新剧上线。观众的注意力被稀释到不够用,套路型剧情多到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靠“短平快”吃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是,当下越来越多从业者开始认真琢磨,怎么才能让观众在看完剧之后还能惦记着自己。
而这个答案最后落在了长剧上。长剧市场走过几十年,早就练出一整套成熟的宣发体系,播前、播中和播后的各项宣发打法已成标准体系。长剧能留下长尾价值,是因为它们把“长久经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只求上线时炸一下。短剧宣发如果不再满足于“线上投流+自然扩散”,那自然也可以把长剧那一套搬过来。
最典型的动作,就是线下活动。以前扫楼是长剧才会干的事情,演员带着礼物去大厂、去媒体,顺便拉近和粉丝的距离。但现在,短剧演员也开始扫楼了。
今年,《饲养夜色》邀请主演姚冠宇去爱奇艺线下互动,还顺带开了见面会,让粉丝把“剧粉”直接升级成了“人粉”;《请君入我怀》上线时,刘念和何聪睿直接跑到听花岛剧场和粉丝见面,现场氛围堪比偶像剧照进现实;《皇贵妃她怀了紫薇星》则请主演陈添祥去百度扫楼,相关视频一出,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阵短剧演员破圈的热议。
与此同时,短剧的宣发物料也明显升级了。早期短剧宣发就是“糊一张海报+随便剪几个片花”,走的完全是凑数路线。现在则越来越“长剧化”,角色关系海报提前放出来,单人预告短视频铺满全网,幕后花絮定期释出。甚至收官之后,还会整点彩蛋或番外,延续讨论。
以前短剧团队嫌这些太麻烦,现在这些“麻烦”恰恰能让一部剧的存在感更强。毕竟,观众不只需要剧情爽感,他们还需要氛围感,需要能拿来二创和玩梗的素材。
说到底,短剧的这次“长剧化”,是一种市场逼出来的“自觉”。红利期的时候,靠算法推一推就能大赚一笔,没人愿意花心思做宣发。但当内容供给过剩,观众口味越来越刁钻,平台也在收紧推荐机制,不搞点真功夫,短剧根本跑不出来。
短剧的未来一定不会停留在“快投流、快收割”的阶段,而是要慢慢走向“有品牌、有口碑、有长尾”的发展路径。长剧用几十年跑出的宣发套路,也足够短剧再用上一阵子。
“长短”宣发,没了边界
当短剧把长剧的宣发手段学了个七七八八,行业里开始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本泾渭分明的“长”和“短”,在宣发层面逐渐模糊了界限。
过去观众很容易区分两者。长剧是“正规军”,宣发讲究排面,有阵仗、有流程,而短剧是“游击队”,宣发简单直接,全靠短视频带节奏。但是今年再看短剧的宣发,就会发现这条界线几乎消失了,短剧不仅在模仿长剧的宣发节奏,还玩出了几分“混搭”的新味道。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CP营业。以前短剧的CP宣发基本停留在剧里,角色之间发糖,观众自己剪视频二创就好。剧一旦下架,CP关系根本不存在“售后”,除非在下一部戏里继续二搭。
而眼下,短剧也开始把CP从线上搬到线下,照搬长剧的真人CP套路。比如大热的“百念好何”CP,刘念和何聪睿在扫楼活动中上演亲密互动,频繁互相cue,网友直呼“感觉在过年”。
这种“剧内+剧外”的二次话题制造,不仅拉高了短剧《念念有词》的讨论度,也显著提升了付费转化。相关数据显示,这部剧的平均播放量要比常规短剧高出30%左右,观众的付费意愿也更强。这说明短剧观众和长剧观众在心理需求上没有本质差别,他们同样渴望情感投射和沉浸式体验,只是短剧以前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不仅如此,短剧的宣发周期也在被拉长。越来越多的短剧开始尝试长线运营,上线前先放预告片和海报,播出期间密集释放花絮、搞互动话题,剧完结之后还要继续发幕后片段、搞二创比赛。这种宣发节奏的变化,也意味着短剧市场在努力培养更稳定的用户粘性。
从观众视角来看,不少人追短剧已经像追长剧一样认真,会在社交平台上发观后感,参与角色站队,甚至跟着剧组的线下活动跑。你很难再说这是“短剧观众”还是“长剧观众”,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说,短剧和长剧的宣发边界,正在被一点点抹平。当短剧宣发不再拘泥于“短”,短剧和长剧之间的界线也在自然消融。
短剧宣发,将走向何方
短剧宣发向长剧靠拢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趋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短剧到底能学到哪一步?
长剧的宣发体系固然成熟,但短剧毕竟不是长剧,体量、预算、目标人群、内容形态都完全不同,能照搬的只是思路,不能复制的是成本和路径。换句话说,短剧在“抄作业”的同时,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首先,钱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长剧动辄上亿的投资,宣发预算往往就能抵得上一部短剧的总制作费。让短剧去学长剧搞大规模的明星见面会、线下广告投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短剧的宣发必须走高性价比路线,用最少的钱,制造最大的声量。
这也是为什么短剧的线下活动常常被设计成“轻量版”,比如,短剧追剧团人数限制在几十人,而长剧动辄几百、上千人。
其次,短剧在未来的宣发中更需要走“垂直深耕”的道路。长剧追求的是全民破圈,一个大IP往往希望覆盖全年龄段的观众群体。而短剧则不同,它更适合精准击中细分人群。
比如母婴类短剧,核心受众就是宝妈群体,与其大撒网搞全网宣发,不如扎进母婴社群里做深度运营;甜宠类短剧,女性观众是主力军,宣发重点可以放在女性用户聚集的平台和社群;悬疑类短剧则更适合瞄准男性市场,借助推理论坛和悬疑社区来制造讨论。
这种分众化的宣发路径胜在精准有效。与其花大价钱追求一个全民话题,不如牢牢抓住核心用户。对短剧来说,这才是更符合性价比的打法。
与此同时,短剧未来的宣发模式大概率会走一条“长剧思维+短剧节奏”的混合路线。长剧思维强调长期运营和情感连接,短剧节奏强调高频输出和网感表达。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短剧真正的竞争力。
想象一下,一部甜宠短剧,在上线前就有节奏地放出物料,制造期待;上线后,通过演员的互动和粉丝的二创,把剧炒得热热闹闹;剧播完了,还能放番外、发花絮,让观众继续留在社群里。这一整套流程,完全是长剧的逻辑,但每一个环节的执行方式又充满了短剧特有的轻巧和快速反应。既不像长剧那样笨重,也不像早期短剧那样草率,而是形成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混血打法”。
早期短剧里,演员几乎是可替代的,观众追的只是剧情套路。但随着短剧宣发的“长剧化”,演员的重要性也会逐渐凸显。粉丝会因为喜欢某个演员去追他的新剧,会在剧外活动中建立起更强的情感连接。短剧演员开始像长剧演员一样形成稳定的粉丝群体。宣发的重点,也会从单纯卖剧情,逐渐转移到“剧情+演员+厂牌”的综合输出。
总之,短剧的宣发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速食逻辑”了,它的长剧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不过,短剧也肯定没必要变成长剧,短剧需要的,是成为一个更聪明、更高效的自己。
来源:不卡不卡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