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满释放”四个字一出现,很多人脑子里先蹦出的是“远离”“警惕”“别惹麻烦”。
“刑满释放”四个字一出现,很多人脑子里先蹦出的是“远离”“警惕”“别惹麻烦”。
可就在九月开学,一群高中生却被老师摁在座位上,看赵丽颖演的《向阳·花》,看两个刚出狱的女人怎么在药店里因为一瓶过敏药闹出黑色幽默,怎么在招工广告前被一句“无犯罪记录”堵得哑口无言。
教室里先是笑,后是沉默,最后有人小声嘀咕:原来她们也只是想活下去。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片”。
没有激昂的配乐,没有大段说教,甚至主角高月香一出场就甩着拖鞋骂人,毛阿妹则蹲在墙角啃冷馒头。
镜头就这么直白地怼上去,把“边缘”拍成了“日常”。
老师说,咱们不讲道德高地,只讲“如果你是她们”。
一句话,把屏幕里那层灰扑扑的现实,直接摁进了学生的手心。
赵丽颖这次的角色,不是陆贞的逆袭,也不是花千骨的仙气,而是一个脸上写着“坐过牢”的普通女人。
她演得“脏”“累”“倔”,却让观众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刑满释放”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电影里有个细节,高月香去面试保洁,对方把表格推回去,她沉默了三秒,把袖子撸到肘部,露出一条旧疤,说:“我手快,能干活。
”没有卖惨,没有眼泪,只有一句“我能干”。
那一刻,教室后排的男生突然鼓了掌,像给球场上的绝杀喝彩。
更微妙的是,片子里帮她们的狱警邓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救世主”。
她也会皱眉,也会吼人,甚至在高月香想放弃时甩下一句“爱咋咋地”。
可正是这种“不端着”的善意,让两个女人相信: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不把你当病毒。
这种“不内耗,不服输”的劲儿,被学生总结成了八个字——“先活下去,再活明白”。
老师把这句话贴在了黑板报上,旁边还配了张剧照:高月香顶着一头乱发,笑得像刚打赢一场仗。
有意思的是,电影里的黑色幽默成了课堂讨论的高潮。
比如高月香和毛阿妹在药店研究抗过敏药,一个说“吃了能变白”,一个说“变白能找工作”,俩人一本正经地讨论“美白经济学”,全班笑到拍桌子。
笑完老师问:她们为什么宁愿信偏方?
答案很扎心——正规渠道没人要她们。
笑声戛然而止,有人默默把“偏见成本”四个字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不是赵丽颖第一次“进课堂”。
之前《第二十条》的正当防卫、《风吹半夏》的女性创业,都被老师剪成片段当案例。
她的角色有个共同点:不完美,却真实。
陆贞靠智慧翻身,薛杉杉靠乐观吃饱,许半夏靠狠劲闯码头,到了高月香,只剩一句“我想当个正常人”。
这种“向下扎根”的角色轨迹,反而让学生觉得:原来努力不是开挂,是摔倒了还爬得起来。
更接地气的是,她的成长经历也被老师做成了PPT。
从廊坊的小销售到横店的小龙套,再到金鹰奖得主,没有一夜爆红,只有“跑组跑断腿,背词背到哭”。
PPT最后一页是她的采访截图:“别人说我不行,我就多试一次。
”底下有学生留言:原来“赵丽颖”三个字,不是幸运,是动词。
抖音上她的播放量2100亿次,听起来像天文数字,可学生们更关心的是:为什么英语老师把“花千骨”放进了阅读理解?
为什么春晚的《满庭芳·国色》成了诗词赏析题?
答案很简单——她的角色早就不止是娱乐,而是一把钥匙,拧开了“中国故事”的门锁。
就像有学生说的:“以前背‘国色天香’只觉得拗口,看完她跳舞,突然懂了什么叫‘颜色里住着山河’。
”
九月的风吹过教室,黑板报上还留着那句“先活下去,再活明白”。
赵丽颖没站在讲台上,却用一部电影把“偏见”撕了个口子。
学生们讨论完作业,有人小声说:以后看见贴着“招聘”的店铺,或许可以多看一眼那些低着头的人。
老师没接话,只是把那页剧照又贴高了两厘米。
荧幕之外,她是演员,是母亲,也是无数普通人心里那个“摔倒了还爬得起来”的影子。
而她的作品,从《陆贞传奇》到《向阳·花》,像一条隐形的线,把课堂、社会、人心串在了一起。
下次再听到“刑满释放”,或许有人会想起高月香那句“我能干”,然后轻轻把偏见往后挪半步。
来源:剧评风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