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请允许我以《归队》大结局,东北一位教书先生教孩子们念的一首唐诗,作为开头。
请允许我以《归队》大结局,东北一位教书先生教孩子们念的一首唐诗,作为开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刻日本即将宣布投降,东北光复,教书先生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用中文教孩子们念古诗了。
火种不熄,民族不灭,中华不倒。
《归队》的大结局,可以说完美将其中深意给演绎了出来,让人热泪盈眶。
看完34集大结局后,我也是热血翻涌,难掩激动。不由自主将这首《枫桥夜泊》,朗诵了一遍又一遍。
中文真美,中华大地真是美好,大好河山,岂容侵占!
不吹不黑,这部剧在我心中,绝对称得上近几年最好的抗战剧。
剧集最大的特点,就是越往后越精彩,越让人泪奔。
进入大结局,老山东牺牲在最接近胜利的那一年,他心心念念的小贵最终在协助老汤完成任务,又手刃川野后,牺牲倒下了。
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剧中一个个牺牲的抗联战士,那灰扑扑、脏兮兮的脸上,那亮晶晶的眼神。
剧集接近大结局,收视一路走高频频破2,也算是观众对这部剧的认可。
看完大结局,再回望之前的剧情,更是别有一番感受上心头。
现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剧集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壳”,却拍出了东北抗联战士的“魂”。
1:关于大结局《归队》最后一集,抗联小队最后三名活着的战士,汤德远、云虎、福庆,一起来到“八棵松”前,立正,鸣枪,敬礼。
他们最后说了句,“老排长,我们归队了。”
镜头拉远,白山黑土,苍松矗立,抗战,终于胜利了。
而我却回忆闪现,想起全剧开头,队伍被打散前老山东说的话,“只要我活着,就一定领着大家归队。”
结局令人唏嘘感慨,老山东最后既没能让全部队友归队,自己也没看到胜利的那天。
从小队化整为零,到再度集结,撤到苏联,又重回松林镇,再到战士们一个个牺牲,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8年,高山雪水,奔流到海,人间正道,曲折婉转。
白山黑水依旧,可那么多好战士,都牺牲了。
一部抗战剧有没有力道,结局至关重要。
《归队》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越接近结局,越精彩。
两场谍战,令观众快速入戏。
第一个:一场智斗
老山东鲁长山,倒在了结局到来之前。
但正是他的牺牲,帮汤德远完成了重新潜伏。
正是在他的指示下,汤德远在福庆他们撤离后朝天开枪,吸引川野带日军赶到,然后告诉对方,自己从背后枪杀了老山东。
重新潜伏的目的,是重回肖铁林身边,完成对他的抓捕,从他口中获取大秃子岭日军机场的防御配置。
虽然现场留下许多破绽,比如德远始终没在川野逼迫下对老山东补枪,只用一句中国人尊重死者为大就解释过去。
还有,老山东身上的子弹是不是汤德远手中的枪射出来的,其实很容易找到答案。
但川野不但没拆穿汤德远,反倒亲口告诉他,自己就是杀嘎牙子的川野。
有观众觉得这里不合理,其实这恰是川野自以为是的计谋,他就是要放汤德远重新潜伏,因为他太想顺藤摸瓜找到抗联,所以想将计就计。
何况他手中还有一步暗棋,就是被帕飞丁控制的小贵。
正是他将汤德远他们准备活捉肖铁林的计划对敌人和盘托出。
而川野也下令:一旦事情有变,立刻射杀肖铁林,一定不能让他落在抗联手里。
但接下来的发展,却超出了这个老狐狸的预料。
第二个:一场狸猫换太子
活捉肖铁林,就是汤德远他们最后的任务。
肖铁林这个老狐狸,此时已通过捐出一架飞机给日军,得到了去往日本的通行证,时刻准备带着金条跑路。
一旦放狐归山,就找不到了。
好在汤德远计划周详,暗中找到肖铁林的继任者做了笔交易,切断了肖铁林的后路。
接着又以交易为名,将这个老狐狸带到荒山野岭。
虽然肖铁林最后识破了他的计划,掏枪指向汤德远,
但还是被躲在一旁的继任者控制住,谁知汤德远一枪击毙对方,埋伏好的抗联战士顺势完成抓捕。
接着汤德远带着蒙头的“肖铁林”,来到另一处与小贵汇合,而这一切早在川野监视中。
就在这时,观众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小贵“反水”,但这正是大结局最大的反转。
而随着这个关键角色的“反水”,整部剧的最后三大悬念,也全部解开。
悬疑一:小贵最后到底叛变没?
当然没有。
一切都是汤德远的一个局:狸猫换太子。
因为抓肖铁林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把他转移出去。
而小贵在这场最后的谍战中,其实做的是,死间。
在此之前,观众已经知道,小贵被川野用药物控制,带着任务回到老排长身边。
虽然汤德远对他一直带着疑虑,但老山东一直到牺牲前,还在念叨小贵。
很可能,也正是老排长的挂念,让小贵最终迷途知返。
在最后行动前,汤德远跟准备自尽的小贵摊牌,“你一定吃了很多苦。”
最终又告诉小贵自己的计划,而小贵则心甘情愿充当计划中,关键的一环。
所以在抗联小队完成对肖铁林抓捕的关键时刻,他突然掏枪,按川野的指示一枪击中戴着头套的“肖铁林”,
甚至将枪口对准了汤德远他们。
其实这个被击毙的,根本是之前被抓获的,给小贵注射药物的日本医生。
而真正的肖铁林,早已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汤德远他们来这里给川野演这场大戏,就是为了拖延时间。
虽然最后关头,川野还是识破了汤德远 的计划,还用小贵威胁汤德远说出肖铁林的真正位置。
可生死关头,小贵一把抓起地上的枪,在川野数到三时,一枪击毙这个日本特务。
而自己也随之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他还是那个弹无虚发的神枪手。
虽然人物结局悲凉,但这或许已经是对他最好的结局。
悬疑二:汤德远如何带抗联小队完成最后任务?
可以说抗联小队最后一个谍战任务,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汤德远实际上已经暴露,队伍内部有敌人暗棋的情况下,他们必须抓住老狐狸肖铁林,还要把人活着带回去,最后还要让他开口说出大秃子岭敌人的兵力部署。
结果就在汤德远带队完成抓捕,正准备撤离之时,一支日军围上来堵住了他们的退路,敌众我寡,抗联小队已经被彻底火力压制。
情况危在旦夕,好在就在此时,群山峻岭之间,忽然点燃了无数火把,
王指导员带着队伍来支援小队了。
一番猛攻,成功逼退日军小队,抗联小队全部获救,当然也包括活下来的肖铁林。
最终被汤德远他们带到群山之上的肖铁林,只能说出了掌握的大秃子岭的防御配置。
经过核查,基本属实。
而抗联小队也完成了最后一个任务,找到了日军隐蔽的机场,并及时发报通知大部队。
很快成群战斗机赶到,排排炸弹落下,赶在日军撤离之前,消灭了日军基地
此时的日军已是穷途末路,
而抗战胜利的消息,就要传来了。
悬疑三:众人大结局如何?
最后一集,躺在病床上的福庆和坐在收音机前的汤德远,同时听到了日军投降的消息。
而正在开心的云虎,又意外收获了另一个喜讯,原来给他接水的小伙子,就是老山东的儿子,他没听老山东的,还是来投了军,并且活到了胜利时刻。
从这一刻起,这孩子有三个干爹了。
同样活到最后的小驴子,则回到家乡,见到了老爹老驴子,父子俩相拥而泣,老大和老二都为抗战胜利牺牲了。
但总算留下独苗。
故事最后,云虎是否回到松林镇,见到了大阔枝,没交代。
还有花儿姐那个用命托起的孩子,找到没,也没说。
但全剧最后,汤德远他们三个,回到当初小队约定集结的地方,给老排长说出了胜利的消息。
而大结局最令人动容的一段戏,也呈现在大家面前。
苍茫大地上,苍松矗立不倒,正如这个经历风雨的民族。
此时镜头拉回,天地辽阔,春回大地。
抗联小队,都归队了。
而我动情之处,泪水落满衣襟。
此刻的我,对于剧名《归队》,以及我们的东北抗联战士,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2:关于《归队》初看《归队》,我一开始其实带着几分担心,这两年看过的抗战剧不少,但多半会进入同一种剧情模式,总觉得后续产出的剧集,恐怕很难让人眼前一亮了。
没想到,这部《归队》硬是为抗战剧,走出一条新的路。
剧集没有聚焦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大事件身上,而是通过一个抗联小队,折射东北抗联的14年艰苦抗战。
全剧开场先用一场战斗把抗联小队打散,开启各自的“荒野求生+归队生涯”,每支小分队又各自触发新地图和新任务,
然后再重新聚拢队伍,也引发新的悬念,比如小贵是否叛变,汤德远何时归队。
直到大结局,归队、谍战、牺牲,越到大结局,故事越精彩,越扣人心弦,而一副“东北抗日群像”的拼图到这里,才算拼完整。
《归队》整部剧看似大开大合,但每一次波澜都是点睛之笔。尤其是看完几集之后,你就会真正入戏,越看越上瘾,越看越觉得好看。
回头看来,整部剧剧情节奏紧凑,从不拖泥带水。几个关键的冲突节点,也是渲染得十分动人。而剧中一些悬念伏笔设计,更是别具匠心,不愧是高满堂的手笔。
剧集制作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摄影构图,把东北的白山黑水拍出了一种苍劲的美,带点肃杀苍茫,却又美不胜收,看到这白山黑土,你就知道抗联战士拼命守护的是什么。
观众仿佛一路跟着抗联小队奔走奋战,当年抗联战士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也都被细腻且真实的展现了出来。
该剧的绝大多数剧情,展现的都是壮烈悲情的历史,而到了大结局,在经历过许多奋战和牺牲后,我们才终于迎来了那句,荡气回肠的“归队”。
虽然,这段剧情不过1集,但却成功点题,将之前所有的剧情铺垫,彻底升华。
本剧结尾的一段画面,正好和开场的画面形成对比。
此刻抗战硝烟已散尽,天地无必开阔,晨光升起。
当结局音乐响起来的一瞬间,我也是内心澎湃,无语凝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一时间,剧中抗联小分队牺牲的一幕幕画面,在脑海中翻涌。好的抗战剧,一定能让观众瞬间共情,《归队》做到了。
3:关于演员演技除了精彩剧情,《归队》中演员的表现也十分亮眼。
最打动我的,是胡军饰演的老山东。
为了这个角色,胡军减重37斤,用深厚又克制的演技,将老山东刻入观众记忆。
和许多观众印象中的抗战剧主角不同,老山东嘻嘻哈哈外表下,永远透着一股子坚毅乐观。
哪怕深入土匪窝,也能随口生成一段贯口,逗得满堂大笑。
但也是这么个人,在离开家听到儿子喊他时,一个表情让观众瞬间泪奔。
最让人震撼的,还是老山东牺牲的一场戏,我从没想过,牺牲戏可以这么演。
中弹的老山东先是靠着树干缓缓坐下。
在说完自己的部署后,他想要点燃一根火柴。
可已经不听使唤的双手,怎么都点不着,汤德远给他点了,他凝视着火焰,嘴里嘀咕着小贵在就好了。
到这里,所有人包括观众,还不知道老山东快牺牲了。
直到火柴烧完,汤德远吹灭火柴,老山东的身躯才忽然倒下。
胡军将这场戏处理地那么干净,又那么后劲绵长。
人物紧抿的嘴角,不肯泄漏半点疼痛, 最后一头倒在老汤怀里, 血早已浸透他的胸膛。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从担心战友到带着希望牺牲,胡军的情绪层层递进,太绝了。
最沉默的告别,也最有力量。
而除了胡军,剧中还有三位演员秀出不俗演技。
第一位:陈靖可
其实很多年轻演员都有不错的发挥,比如饰演福庆的宋家腾。
《生万物》里让人狠得牙痒痒,这里就又完全另一个人,憨厚又讨喜。
但陈靖可演的小贵实在太精彩。
一开始这个人物出场,观众已经认不出陈靖可。
后来观众又记住了人物闪亮亮的眼睛,
直到他被日军抓走每日反复折磨用刑,手指被挤压、指甲被刺穿,在极刑之下整个手已经面目全非,那种极度疼痛、扭曲,隔着屏幕都让观众手心冒汗。
等重回队伍,当初那么阳光的小伙子,已经被折腾的两眼无光。
从表情、眼神到肢体动作,陈靖可都将人物的前后对比完整地呈现出来,可以说是让人惊艳的发挥。
第二位:林永健
林永健饰演的肖铁林,角色是典型的双面人。
那双小眼睛永远在面无表情地观察,看局势变化,也看身边每个人。
那眼神中充满审视,也让人猜不透。
正是他的出色表演,让角色的悬念延续到大结局最后一刻。
第三位:蒋欣
要说最让人惊喜的女角,是蒋欣演的大阔枝。
一出场嘴皮利落,手摇蒲扇,三言两语就能把各方人等哄得服服帖帖,有种独特的飒爽明艳。
她是乱世中一朵铿锵的花。直到看到云虎,才卸掉身上的壳。
尤其她看云虎的那个眼神呀,真的是要拉丝了,都已经不是暗送秋波了,明送。
可下一秒为了掩护云虎归队,那个嘴又淬了毒似的,愣说云虎吃干抹净把钱都给卷跑了。
这样的表演,给角色添彩。
到最后,《归队》能为抗战剧走出一条新的路,关键在于“思变”。
比如以小见大聚焦“群像” 。
当年的东北,有烧杀掳掠的日本人、有杀人骗保的淘金人,有勾心斗角的参帮,所有这些人物,构成了当年真实的东北。
观众也由此看出,在当年的东北,东北抗联为何了不起。
当年的抗联战士,缺少后勤补给、弹药以及粮草,甚至就像剧中抗联小队一样,和组织取得联系都艰难,加上日军的“归屯并户”政策,更令抗联陷入“断粮、断援、断联络”的三重困境,这是“东北抗联最困难的时刻”,也是剧中故事发生的真实历史背景。
看完全剧,你就知道抗联战士,是怎样的铮铮硬汉。
比如后劲十足的叙事。
整部剧的剧情,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六个主要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线,有自己的成长故事,故事开场的时候,可能看的观众有点迷糊,可当观众认识了每个角色之后,越到后头,后劲越足。
到最后,观众就能明白每个角色的选择,何以伟大。
高云虎明明可以留在夜来好酒馆,与大阔枝长相厮守。
小贵本可以呆在家里当阔少爷。
汤德远本可以留下来,照顾年迈的父母。
老山东本可以看着儿子长大。
花儿小白马本可以留在山寨,天天三个肉菜。
可一边是家庭的温暖,一边是日军的残酷围剿与民族大义,他们没有选择,因为“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冻土之上,归途滚烫。
乱世下的悲欢离合在《归队》中被具体地、血肉丰满地呈现出来。
那么多美好的战士牺牲了,但他们就像牺牲前的老山东一样,目之所向,却是希望与未来。
有观众说,东北抗联这14年的斗争,算得上是中国抗战上最惨烈、最悲壮的篇章之一,很感谢这部剧把这段历史拍出来了!
这正是我最后想说的,永远别忘了——东北抗联。
来源:肥罗大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