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大结局原型曝光,意料之外,田小贵和汤德远竟是一个人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9 19:17 1

摘要:雪原之上,火柴微光闪烁,映照出了一张张坚毅而沧桑的脸庞,随着枪声响起,归途未竟,一群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的悲壮在此交汇。

文/景然

雪原之上,火柴微光闪烁,映照出了一张张坚毅而沧桑的脸庞,随着枪声响起,归途未竟,一群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的悲壮在此交汇。

“归队!”

一声呐喊是抗联排长老山东临终前的最后嘱托,也是抗日大剧《归队》的核心精神主线,这部央视收视率连续破2,好评不断的剧来到了大结局。

《归队》的整个剧情聚焦于老山东带领的东北抗联6人归队小组,用公路片的手法讲述了一堆平凡的普通人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目标的故事。

与传统抗战剧不同,这部剧多线并进,重点不是战场的胜败,而是一支被打散的抗联小分队如何在艰苦的困境中战胜种种人性本能的弱点坚持走到最后的故事。

大结局终了,《归队》的各角色的命运也已经出来了。

第一队长老山东鲁长山,牺牲在了黎明之前。

老山东的原型一部分就是杨靖宇将军,所以他的牺牲本就是定局。

老山东为了找回队员不惜以身犯险然后被药物控制的田小贵出卖,当然小贵中途清醒过来后也做了弥补,可是在31集的剧情中,虽然在小贵的掩护下老山东上车离开,但是追兵者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拼命反击的老山东还是中弹了。

他一直坚持到和战友来到树林中安全的地方,对汤德远交代了接下来的战术,最后还难舍地说了一句“小贵在就好了”。

老山东用自己之死彻底换回了两个队友的归队,一个是坚定了汤德远之心,让他能够更好的麻痹肖铁林,另一个则是刺激被药物控制的小贵让其增强抵制和最后归队的决心。

队长老山东用牺牲来增强历史的感厚重,让黎明前的残酷就那样扑面砸在观众脸上。

一个从抗战的十四年中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的老兵,就那样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这种结局浓郁且悲凉,进一步让大家深受感受到前辈们的伟大和这一路走来的艰辛。

田小贵,奏了一曲叛变与救赎的悲歌

田小贵的命运是这部剧最令人心碎的,这个地主家的少爷,本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结果却遭遇了最痛苦最可怕的折磨。

田小贵还有一个代号就是日军“拔血计划”的傀儡490号。

这一个角色揭开了臭名昭著731部队的面纱,将日军的罪恶和卑劣展现更是淋漓尽致,他的双手被刑具夹至变形,然后被送到731部队进行药物实验,然后一部部被药物控制,成为川野试探抗联的诱饵。

在药物控制下他间接伤害了老排长,而这件事对于时而清醒的他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的折磨。

老山东之死,也让田小贵心中的一口气狠狠爆发,最后凭借这一口气他战胜了药物对精神的控制,成为一把反向刺入敌人最亮眼的军刀。

汤德远,战胜人性弱点重新成为坚定的战士

汤德远的归队过程充满了重重的艰难抉择,最开始他从被人围追堵截到处躲藏的抗战战士一变身成了跟随肖铁林处处吃香喝辣的“二爷”,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乱世之下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普通人的诱惑何其庞大,所以他犹豫了迟疑了……

所以他拒绝归队,甚至还因此一度被同志担心叛变。

可是随着时间,当他的儿子因为意外听到川野露名而被残忍杀害后,他终于发现只要日本人没被赶出去,那么普通人就永无宁日,暂时的温馨不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他要继续归队,甚至他还要抓到肖铁林为自己任务添砖加瓦。

然后兰花儿作为抗联6人小队中唯一的女性,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选择将襁褓中的孩子推出去,那一刻水中的血色染红了一半的江面。

兰花儿这一个角色根本就是以八女投江为原型创作的人物。

1938年,日军集结重兵对活跃在松花江下游的抗联部队进行“大讨伐”,抗联第二路军第四、第五军主力部队决定向西进行战略转移,途中遭遇了重重围堵,损失惨重……

深秋时节,主力部队露宿在乌斯浑河边,次日拂晓,正当部队准备渡河时,遭遇了日伪军疯狂的包围和猛烈攻击。

这时候队伍被敌人火力切割,大部分战士被冲上了岸,暂时摆脱了敌人,但是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女战士被隔在河边。

为了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安全突围,冷云毅然下令从背后对着敌人开火,使得敌人误以为被包围,慌忙分兵应对,从而为大部队创造了宝贵的突围时机。

在大部队成功脱险后,八名女战士却暴露在敌人的全部火力之下,她们弹尽援绝然而身前布满了凶恶的敌人,身后则是汹涌冰冷的乌斯浑河。

于是在指导员冷云的带领下,她们做出了最后的抉择:誓死不屈,绝不投降,她们毁掉枪支,互相搀扶着,毅然步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这就是八女投江的真实史例。

《归队》热度不错口碑也很好的原因就是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与艺术再创造的平衡。

剧中角色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有着扎实的历史原型基础。

老山东鲁长山的原型有部分是杨靖宇有部分是他的警卫排长徐光。

杨靖宇将军的事应该家喻户晓,1938年以后,东北抗联处境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日军为彻底消灭抗联部队,实施了“归屯并户”“经济封锁”等残酷政策,通过烧毁山林中的密营,切断抗联的补给线,还调集重兵进行“围剿”。

之后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杨靖宇带着战士们一直在深山林子中抵抗着敌人的围剿,只是因为补给被段,常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只能靠草根、树皮甚至棉絮充饥,武器弹药也极度匮乏。

后来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行踪暴露,小队被围,随着战友一个个牺牲,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在没有吃食的情况下,杨靖宇单枪匹马拒敌足足的一周的时间,最后被困英勇就义。

而后就是杨靖宇的警卫排长徐光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徐光在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曾携带5颗子弹和小分队穿越了日军封锁线传递情报,而小分队“战至最后一人”的悲壮经历就被转化为剧中“树皮刻痕歼敌187人”的标志性细节。

而剧中老山东带领14名战士归队的情节,就是取材于1938年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八人突围”的真实战史,那支部队在零下40℃的密林中以棉絮充饥,最终仅3人幸存。

而汤德远这个看似“叛变”的角色,同样有着历史依据,在吉林档案馆真有这么个人,档案写着“1943年失踪”,而家属领了三十年“汉奸家属”帽子。

直到2018年,抗联纪念馆翻出他传出的最后一封密信:“若我未归,请取出槐花树下埋的盒子。”那盒子里面就是日军兵力布防图,还有半块没吃完的玉米饼。

而田小贵这个人就是吸取了一部分上述角色的原型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抗联战士张慧民。

张慧民原名张永兴是东北抗联时期的情报战英雄。

他1896年生于辽宁宽甸,之后投身劳工运动,1933年加入共产党,之后被派往苏联接受情报与军事训练‌。

回国后潜伏于东北抗联秘密战线,负责侦察日军兵力部署,曾多次带队渗透敌占区获取关键情报‌。

1942年,张慧民率13人小组在执行任务时遭日军包围,交火中3人牺牲、4人失联,他与其余12人被俘‌。

日军为威慑抗联,强迫他们公开示众。张慧民为骗取信任,主动提出“亲手处决战友”,实则借此传递日军的信息,他忍着悲伤枪击战友,然后用枪声将所有信息传递出去后,自杀身亡,而接受到信息的我军也凭此信息直接攻破了敌人基地。

《归队》这部剧的价值就在于它真实再现了东北抗联的艰苦抗战,当看着屏幕上打出“东北抗联伤亡93%”这行字时,所有观众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

93%,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成千上万个再也回不了家的生命,这个冰冷的数字,无情却又热血的向观众们诉说着一段滚烫的历史。

东北抗日联军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伤亡最惨重的部队之一,面对关东军的残酷围剿和极端自然环境,抗联战士往往需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中行军作战,缺乏粮食弹药,甚至不得不以树皮棉絮充饥。

而《归队》就通过老山东小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具体呈现,无论是老山东带领战士们啃树皮、睡雪窝的场景,还是田小贵双手伤、双腿残疾的惨状,都是对历史真实的还原。

同时《归队》最精彩的地方,还是从人设到剧情都将反套路进行到底,故事不按常理出牌,抗战、谍战、智斗元素兼而有之,更关键是剧中所有战士都是最普通的人,他们有人性的弱点有环境眼界局限性。

剧中的抗联战士们会被俘、会动摇、会被控制失去自我,但他们仍然是真英雄,因为我们看到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眼神,依然是亮晶晶的充满着坚定与韧劲。

这种反套路叙事还体现在对所谓的“汉奸”角色的复杂刻画上,比如汤德远这个人性化的角色之,也算打破了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

尤其是到了后期看着他在敌人的阵营里周旋,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还要承受自己人的误解,那一刻“忍辱负重”的心理和普通人被时代和大势碾压的宿命可谓入木三分。

《归队》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现,更在于它对历史记忆的唤醒和传承,据某媒体报道有东北某小学已将《归队》当成了课外教材。

当有小位小胖孩问老师:“汤德远到底算不算英雄时?”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带他们去了烈士陵园,而碑前刻着杨靖宇将军临别拒绝劝降的那句话: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看到这里孩子们突然安静了,随后有个胖乎乎的孩子把红领巾系在碑上,说到“爷爷,现在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如今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这一代人,虽说也看电视但是终归没有经历过本质上很难想象当年是何等艰苦,也不明白人性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而《归队》让我们看到,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会有恐惧,会犹豫,会犯错,会哭,会想家,但最终都选择了坚守。

如今在东北抗联纪念馆,人们能看到大阔枝用过的铜顶针,高远虎冻掉脚趾的靰鞡鞋,以及汤德远的“汉奸良民证”。真迹上贴着他的照片,眉心有道疤——那是被鬼子用烙铁烫的。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