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第二次给《承欢记》点火,配着《如何去爱》的MV一起推,这一招把刚跌到第十的热搜直接拉回第一。
央视第二次给《承欢记》点火,配着《如何去爱》的MV一起推,这一招把刚跌到第十的热搜直接拉回第一。
央视新闻账号的点击量十分钟冲破八百万,比第一次点赞时涨了近一倍。
数据摆在那里:央视要的不是一次性流量,是持续的话题钉子。
平台算法最爱这种“权威媒体+情绪歌曲”的组合,它把原本分散的争吵重新打包,推给了更年长、更不常上网的观众。
第一次推荐时,主力观众还是二十四岁到三十五岁的城市女性;第二次推,后台显示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新增用户飙升,留言大多写着“我女儿也这样顶嘴”“现在的年轻人真敢”。
央视早知道这个缺口,第二次推荐就是冲着他们来的。
央视第一次点赞的时机卡在剧情播到麦承欢拒绝订婚的节点,那集电视直播收视冲到2.3,是同时段第一。
央视公号文章标题直接引用剧中台词“饭可以不吃,婚可以不结”,一下戳中未婚女性和已婚妈妈两大阵营,两边在评论区互相拉票,流量自然高。
制作方顺势买了“央视盖章”的热搜词,点击单价不到平时一半,省下的宣传费接近两百万。
央视第二次推的时候,把主题曲剪成三十秒短视频,画面全是麦承欢在厨房、地铁、会议室奔跑的背影,配上字幕“她不是在逃,她在找自己的路”。
这条视频在微博的完播率达到86%,比平台平均高二十个点。
数据说明央视团队研究过短视频节奏,他们知道把“独立”两个字拆成动作细节,比喊口号更容易转发。
两次推荐中间出现过一次降温。
豆瓣短评一夜之间冒出三千条一星,理由集中在“节奏慢”“谈恋爱还是主线”。
这些差评让舆情出现裂缝,央视选择沉默三天,期间没有再发任何相关内容。
到了第四天,新网剧上线,热搜榜眼看要被新剧抢走,央视新闻突然发主题曲视频,时间点刚好打在新剧首播当晚的二十一点整,硬是把话题掰了回来。
这个操作等于告诉观众:央视手里握着遥控器,想让你看哪里你就得看哪里。
行业内统计过,央视一套黄金档播都市剧,平均每部只给两轮推文就算完成任务。
《承欢记》破例拿到第三轮预热,原因不是剧本身有多完美,而是它提供了一个安全切口:女主不仇男、不炫富、不躺平,所有矛盾都以回家吃顿饭收场,既讨论了现实,又保证了团圆。
官方需要这种“温和的现实感”来做样本,告诉市场主旋律也能有收视。
制作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提前把原著里麦承欢辞职搞事业的硬核桥段,改成长辈一句“早点回家”就化解的版本。
央视点赞的正是这种可进可退的改编。
有人翻出2021年同类剧《北辙南辕》的播出记录,那部剧同样有央视首肯,却因把婆媳矛盾写成“全员恶人”,两轮推荐后就被冷处理。
对比之下,《承欢记》的“安全值”高出一大截。
数据显示,它的投诉率只有《北辙南辕》的三分之一,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里“负面情感”标签出现频率低于0.3%,对央视来说,这属于可控范围。
现在的情况是:央视靠它为黄金档拉回年轻观众,平台靠它拉广告,演员靠它稳口碑,剧方靠它套现下一轮投资。
四方各取所需,只有观众在弹幕里吵架。
有人觉得被代表,有人觉得被理解,双方都把剧中一句话当令牌,谁也不愿松手。
争执不断升级,央视再添一把火,于是流量再次翻滚。
央视夸剧,到底是剧真的好,还是剧刚好踩中了一个谁也挑不出大毛病的点?
一部都市剧得先让上面放心,再让下面嗨起来,才算赢。
你说这算是好,还是精明?
来源:沙漠快乐探险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