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嘉益在《悬崖》里的周乙算是那种一见就印象深刻、经典十足的角色。2012年播出时,这部剧没走传统谍战剧那套路,而是把重点放在周乙平日里的伪装和家庭表里不一的假象上。张嘉益正处在演技最燃的阶段,几年前在《借枪》里也试过谍战题材,还拿了白玉兰最佳男主角。那会儿他不
张嘉益在《悬崖》里的周乙算是那种一见就印象深刻、经典十足的角色。2012年播出时,这部剧没走传统谍战剧那套路,而是把重点放在周乙平日里的伪装和家庭表里不一的假象上。张嘉益正处在演技最燃的阶段,几年前在《借枪》里也试过谍战题材,还拿了白玉兰最佳男主角。那会儿他不仅演周乙,还是艺术总监,建议用长镜头展现人物的内心挣扎。资料说,张嘉益的表演偏向加法,用一些细微的细节堆叠情感,比如他在办公室停顿处理文件,或者回家时刻意回避假妻子,这些都让角色显得特别真实,就像个普通人在不得已的地下工作中,满身疲惫又无奈。评论里常说,张嘉益的周乙像个城府很深的人,眼神里藏着不少故事,非常符合电视剧缓慢铺陈的节奏,让观众可以慢慢体会到角色的复杂和内心的纠葛。
相比之下,于和伟在电影《悬崖之上》里的周乙,依靠张艺谋那一套镜头语言,显得更硬朗亮眼。那会儿于和伟已经53岁,正是事业攀升的黄金期,之前在《觉醒年代》饰演陈独秀,接着在《大决战》演林彪,都让人觉得回味无穷。他的演出偏向简洁,少说多做,靠眼神和细微的表情来传递情感。比如说,电影中周乙看到同志牺牲时,那种藏在心底的颤抖,就是靠于和伟的身体动作来表现的,没有多余的台词,也没有用花哨的表情。很多影评也提到,于和伟版本更适合大银幕,气场十足,主角光环一览无遗。
关于为什么没继续让张嘉益演《悬崖之上》,网上讨论挺多的,主要是考虑到演员的状态和时间跨度。你看,张嘉益拍《悬崖》的时候,是在2011年前后,那会儿他大概40多岁,身体状况杠杠的,演起周乙来,背挺得直直的,给人稳重有气场。但等到2020年开拍《悬崖之上》的时候,中间整整过去了九年,张嘉益已经50多了,还得跟脊柱炎斗,身体的状态和站姿都受到影响。据说他这几年多演中年大叔啊、老干部那一类的角色,突然要他回归到像周乙那样的角色,观众可能会觉得不太自然。
张艺谋团队在挑选演员的时候,特别考虑了东北口音和地域感,毕竟于和伟是辽宁人,口音跟哈尔滨的背景很贴合。而张嘉益虽然演技没问题,但毕竟是陕西人,东北味儿没那么自然。选于和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表演风格更符合电影的节奏,克制中带着爆发力,不像张嘉益那种需要很多铺垫的“加法”表演方式。网上有人分析,说张艺谋不选张嘉益其实挺明智的,避免出现像《亮剑》电影版那样,因为演员年龄问题,反而让人出戏。由于和伟接手之后,确实给周乙这个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把角色从电视剧的压抑感转变成电影中的张力,效果挺不错的。
两版周乙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表演方式和适配媒介上。张嘉益那种“加法”表演,放在电视剧里特别游刃有余,他通过一些日常的小动作,比如在处理情报时的犹豫,或面对敌人伪装时的反应,层层展现出角色的复杂性。这让周乙更像个普通人,潜伏的压力也体现在家庭和感情上。至于顾秋妍这个假妻子的设定,在电视剧里被放大,周乙的矛盾心情通过多次互动体现得更明显。张演的,让观众觉得周乙搞不过英雄光环,而是个被时代卷入、虽然累但还坚持的普通人。
于和伟的减法演绎,利用电影的时间限制,突出了关键点,他很少用表情变化,更多依靠眼神和肢体的瞬间爆发,比如在应对叛徒时的果断处理,或是在目睹牺牲时的隐忍之情。这方式让周乙看起来更专业,就像个经过严格训练的情报员,气场也更有压迫感。大家在网上说,张嘉益演的周乙更容易打动人心,可能是因为电视剧有更大的表现空间;而于和伟的版本更震撼,视觉强化了他的克制与精彩。实际上,不存在哪个更优,是风格不同:张嘉益的更接地气,于和伟的则更具冲击力。
来源:百影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