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赖名成被廷杖打死这件事,自从剧集播出来,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聊起来,说这到底是真的吗?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地说,庆帝也太狠了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连御史这种道德标杆都敢动手。说实话,头一次看到这一幕,我也愣住了,心里憋着气——你说人做事能坏到这个地步吗?可后来
关于赖名成被廷杖打死这件事,自从剧集播出来,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聊起来,说这到底是真的吗?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地说,庆帝也太狠了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连御史这种道德标杆都敢动手。说实话,头一次看到这一幕,我也愣住了,心里憋着气——你说人做事能坏到这个地步吗?可后来仔细一琢磨,哪有那么简单?毕竟,这位庆帝不是第一次玩弄权术,他能隐瞒自己的身份十几年,怎么可能会傻到自毁民心,把一个“读书人的顶梁柱”给真打死了?
老话说“民心是水,皇权是舟”,谁动了民心,就等着翻船。赖名成本来就是天下生员眼中的楷模,说一句文曲星下凡都不为过。江南那些士子,哪一个不是在科举夜灯下把他的名字写满书签?让这么一号人物死在廷杖下,那不等于自己把皇帝的位置往火坑里推?庆帝自小受儒学熏陶,有的没的都懂。他要真杀了赖名成,不光是宫里的人议论,外面的市井小民也得骂他昏君。这种明摆着赔本的买卖,钥匙把柄都交在别人手里,他会干?我看未必。
其实,这出“打死赖名成”的戏码,不像是个简单的处置,更像是一场障眼法。你仔细想想,从范闲刚到鉴察院,赖名成就没安生过。逮谁怼谁,一副要揭人短的样子。风头最紧的时候,连二皇子都让他参了,最后把矛头往庆帝头上一点——这得多大的胆子?可要真说胆,他虽是御史,绝不是胡作非为那种人。他这一生行得端坐得直,哪怕在朝堂上骂人,也从不逾矩。要能读到君道臣节的书,那些礼仪规矩都得背熟。他会真的在众目睽睽下对自己的老板直接叫板?明显不是他的风格。
有一说一,我记得电视剧里那场廷杖很不一般。赖名成被押出去,南庆御林军、侯公公都是死板脸,每个人心里边都不知道藏着啥。范闲那时候脸都白了,追着跑到刑场,现场血一滩滩,刑房里气味直冲人鼻子。别说范闲了,街上的老百姓窝在屋里,也跟着揪心。再看赖名成,他居然没晕,一边被打还一边喊话,情绪激动得像个年轻人。说实话,你让哪个年迈的老人挨这么一通打,早就断气了。偏偏赖名成这会儿还跟范闲对视,眼神发亮,硬挺着就像等着谁来揭谜底。这里头要是说没安排,打死我也不信。
更有趣的是,事后南庆朝堂表面安静,暗地里风声鹤唳。那些宦官权臣都在探头观望,谁也不敢乱说话。一个赖名成,搅得国都三方紧张:范闲要救人,陈萍萍被牵连,二皇子风头也被打压。要说庆帝心里没算盘,谁都不信。他那位陈年老狐狸的劲头,精得很。自从范闲闹腾起来,朝堂分裂得厉害,各派都坐不安稳。庆帝如果啥都不管,权臣和皇亲一合伙,他王位都保不住。于是这次“大戏”正好顺水推舟,一边震慑朝堂,一边立自己威信。
说起来,这种事情搁在明清两代吧,也不是没有先例。御史敢顶撞权臣,下场好不到哪儿去。但是真喊打死往往都是演戏,边上官员点到为止,留个活路,最后“卸甲归田”,天下都服气。赖名成这场廷杖,怎么看都像在走这个老路——既要让大家看到皇帝有雷霆手段,又不能真的做绝。坊间有句玩笑,“世上哪有傻皇帝,只有笨臣子”,但这回庆帝不光要收拾朝堂,更要留下民心牌。
身为写自媒体的人,我见过太多大家津津乐道的“假死遁走”。像清末的左宗棠,打完仗病危,外头都传人没了,结果闲庭信步又出来做官。满清那些官场骗术,大多就是把命留着,面子做足。赖名成受了廷杖,最后在册封官员花名册上消失,民间流言满天飞,可真到查验尸身,没人敢确认。他这一招“假死”,既成全了庆帝,也保全了自己清誉。
换句话说,赖名成的下线其实有人在安排,也有人在等看结果。范闲作为“刀子”,去除党争恶疾,是庆帝手里的武器。陈萍萍被提到台前罢官,林若甫也渐渐淡出,二皇子和长公主的势力被收回,南庆的权力格局彻底变样。这一切,哪有单靠一场廷杖就能推动?明明是一盘大棋,那些刀光剑影,有时候不出血也能定死生。
大家都说御史是良心,其实“良心”也是权力的一部分。庆帝要的是两头讨好,一边让天下人骂自己“狠”,另一边把赖名成“挂名青史”。这样一来,老百姓没的抱怨,朝堂也收了权。而赖名成,好处全收,既成名又保命。日后出来一篇歌颂文章,谁还记得当初那点血迹?只怕等风头过了,乡下老屋里一把藤椅,赖大人正喝着茶看报纸,偶尔脸上浮点笑。
但这结局,细想总是意难平。谁都不敢保证,“假死”之后便真的归隐。朝堂上的风声雨声不散,范闲将来能否护住赖名成的平安,也未可知。有的事情,事后回头看历历在目,却又模糊如雾。我们一边等着下季揭晓,一边心里不免嘀咕:赖名成这样的好官,究竟能不能善终?至于庆帝到底有没有彻底掌控人心,恐怕没人能说个准。毕竟在这南庆的权场,有太多把戏,太多故事,谁最后能笑到头——谁又真的看得清呢。这世间事,虚虚实实,教人捉摸不透,留一口悬念给时光。
来源:沙漠追驼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