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腾讯刚上的《归队》火了,更令人意外的一点是,这部剧彻底打破了我对“只有中老年人才爱看抗战剧”的刻板印象,网上很多95后、00后的年轻人也在热烈讨论剧情。《归队》完全不是以往那种悬浮的“抗日神剧”,也压根不会为了讨好年轻观众硬塞很多谈情说爱的狗血桥段,当然,剧中
腾讯刚上的《归队》火了,更令人意外的一点是,这部剧彻底打破了我对“只有中老年人才爱看抗战剧”的刻板印象,网上很多95后、00后的年轻人也在热烈讨论剧情。《归队》完全不是以往那种悬浮的“抗日神剧”,也压根不会为了讨好年轻观众硬塞很多谈情说爱的狗血桥段,当然,剧中虽然也有感情戏份,但相当克制,且非常存在即合理,这个稍后细说。
极为难得的是,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剧的《归队》并不枯燥无趣,反而在保持严肃表达的基础上,可看性也很高。剧集以抗联队伍为躲避日军围剿暂时失散、回归各自的社会身份为契机,以小人物为视角,展现全画卷的东北抗战史诗故事;同时,补齐了抗联英雄背后的家庭故事,从他们作为父亲、儿子、女儿、妈妈、丈夫、恋人等社会角色为切入点,接地气地白描了战争年代小人物艰难谋生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也通过六名抗联队员归队过程中各自的遭遇,从普通人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选择和牺牲;再加上“东北情结”满级的编剧随手拈来的东北人自带的幽默,以及多线并行的高级叙事风格,一众实力派戏骨的加盟,才有了这样乱世之中普通人求生存的鲜活众生相。
可能不是抗战剧过时了,而是缺少《归队》这样接地气又好看的硬核抗战剧吧。如果说此前过度夸张我方能力的抗战题材作品是1.0版本,那么这部《归队》已经光速进化成5.0版本。小人物视角讲述战争故事,此为2.0;高度还原女性抗联英雄事迹,此为3.0;尊重“十四年抗战史实”,此为4.0;生活流、接地气群像戏,此为5.0。至此,此类作品也迎来了严肃表达+戏剧张力双BUFF的5.0硬核版本。
1
以往抗战题材作品很多,主战场、宏观叙事、自上而下的视角应有尽有,但以东北抗联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还是比较少,毕竟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硬仗、名战役不胜枚举,可能很多人对东北抗联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学课本里的杨靖宇、赵一曼等抗联英雄的遥远记忆里,所以《归队》作为一部抗战剧,从选题方面,故事还是非常新颖的。
但为什么这样一部讲述普通战士的《归队》,又能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播剧目呢?
因为东北抗联的故事完全够份量!!!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东北抗联是全国最早开始以及战斗最持久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就像导演臧溪川提到这部剧所言,“它讲的是东北抗联,是难得一部讲14年抗战的剧,之前都是讲8年抗战,这是一个正确史观的戏。”
事实上,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就组织游击队,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抗日军,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国爆发抗日战争,东北抗联已经独自在东北与日本侵略者抗争了6年之久,不仅要面对敌众我寡的悬殊实力,而且又要在东北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天气下,对抗日本采取的“归屯并户”以及经济封锁,切断了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抗联将士们在严寒、饥饿和缺医少药的深山密林中坚持了十四年的艰苦战斗,从鼎盛时期的三万余人,到1940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只剩下不到1000人。
东北抗联一部分队伍被迫战略转移至苏联境内,被编入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又称国际旅),在苏联修整期间,他们接受了跳伞、爆破、侦察、破坏以及情报收集等任务,为1945年苏联红军对日发起“八月风暴”行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情报支持,是一支非常著名的“影子部队”;另一部分留在原地坚持的抗联部队,则一直战斗至1944年初才退出小兴安岭山林地带。
通俗一点讲就是,东北抗联虽然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化大战役打的不多,但绝对够勇,够难,也够铁骨铮铮!他们是最早敢跟小鬼子亮家伙开干的一支劲旅,面对日军的围剿和“归屯并户”的封锁,在劣环境下,宁肯啃树皮、缺医少药也要继续跟小鬼子干到底,即使没能取得驱逐日本侵略者、收服失地的胜利,但东北抗联14年的艰苦战斗,不仅极大的牵制了东北关东军,而且他们的精神更令人动容,试问这样不屈不挠、铁骨铮铮的他们,还不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伟大与不屈吗?
2
《归队》以小人物为切入点也并未只出于剧集创作方面的考虑,而是符合这支抗战队伍的底层逻辑。事实上,东北抗联的战斗以抗日游击队为主,依托东北深山密林的自然环境和“密营”体系战斗,擅长化整为零、长途奔袭、袭击敌方薄弱目标等战斗策略,所以本部《归队》放弃了以宏伟视角的战斗叙事,而是以“民”的视角出发来讲述这段抗日史诗,也合情合理。
本剧以老山东(鲁长山)带领的东北抗联失散小队为切入点,以队员们艰难归队过程中,顺其自然展现的在“抗联队员”之外的另一面,通过各自的遭遇,串联起东北的土匪、劳工营、汉奸、伪军、归屯并户等事件,多线叙事,杂而不乱,娓娓道来一部东北抗联全画卷的史诗故事,各色人物悉数登场,市井化的乱世生活,抗联队员面临的抉择和诱惑,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观众也能轻松代入,产生情感共鸣。
战争剧很难有这样以小人物为视角的故事,大多宏观角度来讲战争的残酷以及英雄们的伟大。而这部《归队》以队伍躲避日本围剿暂时失散为契机,让这些伟大的战士暂时脱去军装,变回普通人。
所以我们看见排长鲁长山的另一面:他家里一贫如洗,妻子带着残废的儿子靠一点薄田辛苦度日,但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油水,反而躲过了日军的骚扰和为难,他难道不知道孤儿寡母日子难过吗?但儿子的腿就是日本人砍断了喂了狼狗,所以,我们也理解鲁长山为什么抛下妻儿去参加抗联。
与之对比的是神枪手小贵,当鲁长山第一次来到小贵家,看着炭火烧的旺旺的整洁房间,吃着丰盛的食物,他问小贵:“你怎么舍得这样的好日子?”小贵曾去哈尔滨求学,是参加过义勇军的进步青年,他跟父亲说过:“日本人不会放过我们,我们不能过一天算一天,他们是等养肥了才会杀。”
还有福庆在劳工营经历的一切,他们是无缘无故被抓进劳工营的,当他们逃跑被发现,有福庆这样选择跳崖的人,也有跪地求饶的人,也有第二天没逃掉的被困成一队射杀在自己挖的坑的人,这就是当时东北抗联的背景,有的时候就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由恐惧里生出来的勇气。
这也是《归队》叙事的高明之处,抗联队员战争中的勇敢无畏虽然更值得钦佩,但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观众很难代入,以及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而云虎与大阔枝的感情戏则更容易理解,云虎死里逃生被有情有义的大阔枝所救,就像队友福庆对他的担心,作为观众,我们也觉得这样的大阔枝,谁能招架的住?但不必担心云虎沉迷在温柔乡,放弃归队,当他看到日军又设立了关卡为难老百姓,他就明白了,只要日本人还在,哪有什么安稳日子?云虎放开的手,大阔枝的眼泪,胜过一万字的甜言蜜语,这就是令人唏嘘的乱世爱情。
而《归队》六人组唯一的女性人物兰花儿也不是什么花瓶角色,东北抗联里真实的女性英雄从来就不曾缺席,除了宁死不屈的赵一曼还有壮烈的“八女投江”,兰花儿与小白马的支线故事,也顺带手了讲述了东北抗联很重要的战斗策略,就是团结一切抗战力量,东北的山林队伍也是东北抗联故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动员葱山匪众们一起抗日,兰花儿表现出跟众人一样同仇敌忾的勇气和信念,即使此时她与小白马已经结合并怀孕、即将成为母亲的安稳生活并没有消磨掉兰花儿的斗志,可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理解这样一种牺牲,但真实的抗联英雄赵一曼同样也是一名母亲,她也有着兰花儿一样的牵挂或者软肋,但并没有阻碍她继续革命事业。而且剧中还有兰花儿的一个隐形镜像人物——小白马,剧中多次强调他过去曾是义勇军,但后来提到抗日,小白马却表示这是鸡蛋碰石头,根本打不赢。要知道在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东北抗联就是这样孤勇奋战的先行军,很开心剧中把东北抗联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给了兰花儿这样一个女性角色,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搜搜“八女投江”的故事,女性力量在真实的东北抗联故事里也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3
本剧的编剧高满堂出了名有“东北情结”,从创作《闯关东》时曾积累30位抗联老兵口述史,到这次为《归队》故事采风,都能看到他深厚的编剧功力,也只有他才能塑造出这样鲜活生动的多线故事,东北元素信手拈来,比如小贵提前腌十几坛咸鸭蛋、为队伍长途行旅做准备;例如葱山土匪们以煮土豆做主食;鲁长山回家的第一顿饭是手擀面,小贵则是人参炖鸡;小贵爹爹劝他留在家里不要归队的那段二人转一样的大段东北方言……这些接地气的生活流细节,都是《归队》能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普通观众迅速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
剧中出场众多的支线人物同样可圈可点,例如亮眼的大阔枝,除了演员蒋欣本身的演技加持之外,大阔枝这个人物很有点乱世女豪杰的意思。如果说雨夜救了云虎还有点颜控的嫌疑,但她为因打死看守、马上要被处决的劳工喂饭,则显示出她豪爽、重情义的一面。她跟闺蜜小红枣双向奔赴的女性友谊也同样令人动容,她害怕小红枣辛苦,说可以一辈养着她,害怕连累小红枣、一再犹豫不敢请她帮忙,而小红枣也不需要大阔枝任何解释就愿意帮云虎做局引出游世龙,乱世之中,这样肝胆相照的情义实属难得,大阔枝还有摔杯祭奠英雄的情节,更是这个人物的高光时刻。
还有肖铁林,这个支线人物同样出彩,作为伪军队长,他对日军阿谀奉承,但也有讲情义的一面,为了回报汤家年少时候的救命之恩,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救了汤德远,但又自私到置其余劳工性命于不顾,但在自家乡亲父母眼中,他又是护佑整个村庄免于归屯并户的功臣,看导演的采访里,原来在真实的历史里,也曾出现过伪军帮助抗联人员的真实事迹,这样矛盾的灰度人物,反而令《归队》的故事更接地气。
就是这样高度还原史实,以小人物切入来讲述硬核战争的感人故事,才能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观众“精神归队”,我们从不曾遗忘历史,也从不会忘记英雄,因为他们或许曾是跟我们一样“等到万物生长回家乡”的普通人而已。
来源:山房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