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刷短视频,突然被《盗墓笔记》动画上线刷屏,弹幕把“张起灵”喊成老公。
前两天刷短视频,突然被《盗墓笔记》动画上线刷屏,弹幕把“张起灵”喊成老公。
同一画面里,有人冷评“还是胡八一更像土里刨食的”。
一句话,把两部神作的缠斗摆上台面:老派考据遇上流量狂欢,谁更该被记住?
先说画面感。
《鬼吹灯》的味道像胡同口刚剥开的烤地瓜,热气带土腥。
胡八一嘴里的“寻龙诀”不是咒,是老师傅钉在木梁上的罗盘口诀,念出来就能闻到老北京的煤灰。
拍成剧,王胖子在菜站门口砍价,镜头转两步就是真正的菜市场。
细节抠到连“洛阳铲要多长”都给数据,看完不自觉把家里铁锨翻出来量,结果铲头不圆,被朋友笑半天。
《盗墓笔记》完全不同。
它像深夜便利店的关东煮,一串接一串,根本停不下来。
吴邪的人设不靠家学,靠脸——戴个圆框眼镜就有人替他写十万字同人。
云顶天宫到底在哪不知道,但铁三角的CP站子永远有粮。
“青铜门后是什么”八年没给答案,作者一句“你猜”就能让话题再吵三天。
粉丝拿官方海报玩拼图,拼错也开心,反正永远有新坑。
考据党和嗑糖党吵得最狠的点:故事到底需要多真实。
霸唱把辽金古墓的券顶画成梯形,因为考古学报就这么写;三叔写尸蟞会飞,因为弹幕说“虫子蹦迪才带感”。
一个怕失真,一个怕无聊,两条路都跑出了冠军。
影视化差距肉眼可见。
《鬼吹灯》的电影像精装PPT,台词不敢改,怕粉丝考据。
剧版《精绝古城》播完,有人真按地图去喀拉米兰山口打卡,结果GPS显示那是片枣园,回来发帖“胡八一骗我”,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盗墓笔记》的网剧干脆跳过盗墓,上来就是吴邪自拍,弹幕刷屏“这就是我家哥哥的日常”,盗墓变背景,谈恋爱才是主线。
票房算过账吗?
好像谁也没亏。
有人问谁更长寿。
这问题像在问“老白干和奶茶谁更代表中国酒桌”。
再过十年,可能没几个人记得禁婆的头发到底多长,但一定记得那晚寝室熄灯后,全宿舍围着破手机等“青铜门”更新,被宿管阿姨一声怒吼吓得集体缩脖子。
书合上了,灯还没关。
有人爱听土里刨出的老故事,有人迷纸片人千年不老的执念,都不是坏事。
真要说遗憾,是看完《鬼吹灯》想找同人去陕北看窟,发现同伴刷微博嗑CP去了。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