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地主阶层里也有开明绅士,办教育、助乡邻;农民中也可能有懒散自私之人。一律把地主描摹成“周扒皮”,把农民统统赞为“高大全”,反而脱离真实、失去说服力。《生万物》试图跳出刻板印象,展现更复杂的人性图景,这一点值
电视剧《生万物》最近引发争议,有人批评它“美化地主、丑化农民”,甚至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这让人不禁思考: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与人物?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地主阶层里也有开明绅士,办教育、助乡邻;农民中也可能有懒散自私之人。一律把地主描摹成“周扒皮”,把农民统统赞为“高大全”,反而脱离真实、失去说服力。《生万物》试图跳出刻板印象,展现更复杂的人性图景,这一点值得肯定。
艺术作品应当扎根生活、反映现实。如果一味强调“阶级标签”,忽视具体人物的多面性,那和过去八亿人看八台样板戏的时代有何区别?观众早已厌倦机械式的说教,渴望看到有血有肉的故事。央视能够播出该剧,也说明其内容经过专业审核,具备一定的价值与合理性。
我们应该警惕用简单政治帽子打压文艺创作的现象。批评可以,但应就剧论剧、实事求是。“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不是对待历史的态度,更不是推动文化进步的方式。
归根结底,一部剧好不好,要看它是否尊重历史真实、是否传递人性温度——而不是它刻画了哪个“阶级”、又触动了谁的神经。
来源:风起一点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