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后他说了一句让所有人沉默的话:“都重要。但在那个年代,如果你不归队,很多人都回不了家。”
央视专访那天,记者问李乃文:“回家,还是归队?”
李乃文停顿了一下,眼眶泛红。
然后他说了一句让所有人沉默的话:“都重要。但在那个年代,如果你不归队,很多人都回不了家。”
就是这样一句话,把《归队》这部剧的精神,打进了观众心里。
李乃文在剧中饰演的汤德远,是个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抗联战士。
脸上是风霜,眼里是孤勇,嘴上不说,但心里全是战火和牺牲。
观众看到他那一身破棉衣、皴裂的脸、眼神里藏着的悔与疼,几乎认不出这就是那个曾经演《恋爱先生》里风度翩翩张铭阳的李乃文。
有人说:“他是把角色演进骨子里的人。”
而我想说,他是把角色演进我们心里的人。
-01-
1993年,李乃文考进中戏表演系,但他却是需要比其他学生多花出7倍学费的自费生。
老师看着他那张脸,说了一句直白得让人难堪的话:“你这张脸,当不了正面人物。”
别人听完可能会崩溃,但李乃文只回了一句:“那我就演反的。”
于是,他做到了。
从《借枪》里的地下工作者杨小菊,到《我不是药神》里的黑心医药代表,再到《悬崖之上》里的特务局头子鲁明……
每一个反派,都被他演得“让人恨不起来”。
他总能在那些“坏人”身上,演出一点点“人味”。
他不是靠脸吃饭的演员,他是靠“演得真”吃饭的演员。
而这份“真”,从他入行那天,就开始写进了他的履历里。
他第一次拍电影《谁的谁心疼》时,是零片酬;
演《爱情的牙齿》,因为吻戏太紧张,把搭档颜丙燕撞得嘴唇肿了;
为了拍好《归队》,他天天裹着雪地里的棉衣,眼神都冻红了。
李乃文不是一夜成名的演员。
他是那种,“你看过无数次,却叫不上名字”的熟脸。
直到现在,他才真正被叫对了名字:李乃文。
-02-
《归队》播出那几天,弹幕飘满了“乃文叔牛!”“这演得太稳了!”“叔圈顶流来了”……
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是全剧里最复杂的角色。
汤德远不是一身正气的英雄,也不是彻底投敌的伪军。
他是那个,在战火中迷失、在亲人面前动摇、在孤独中挣扎,却始终没放弃“归队”的人。
他一边逃亡,一边寻找战友,一边忍着伤痛,还要面对“家”与“队”的二选一。
有一场戏,是他回到老家,被年迈的父母拉着手说:“别走了,就留在家里吧。”
他没说话,只是看着门外飘雪,然后低声说:“我得走。”
那一刻,他眼神里是痛苦的、坚定的、也是真实的。
李乃文自己说:“汤德远,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是不怕死,而是怕不配活着。”
他不怕演“纠结”的角色,因为他知道:“人就该有矛盾。没有矛盾,怎么叫人?”
-03-
有人说,李乃文是“叔圈顶流”。
也有人说,他是“全娱乐圈最不像明星的男演员”。
他不上热搜,不炒绯闻,不染头发,也不穿潮牌西装。
50岁,满头白发,一身白衬衫,笑起来像邻居大哥。
可一到剧里,他就能把你看哭。
在欧豪和白鹿主演的剧情现代剧《北上》里,李饰演的周宴临,能一边颠勺做红烧肉,一边谈环保政策,网友叫他“运河巴菲特”。
在王宝强和陈明昊领衔主演的犯罪悬疑剧《棋士》里,他饰演的王红羽,表面是企业家,实际是黑幕操盘手,一双眼睛里全是心机。
而在综艺里,他却是那个“闯祸专业户”。
坐个海盗船都能吓得喊“放我下去”,被叫“叔叔”当场炸毛说:“我才50!”
他不是不稳重,他是不装。
他说:“我不想演人设,我就想演人。”
从《恋爱的犀牛》到《归队》,从当年交着5000元学费的自费生,到现在央视点名的“中年演技担当”。
李乃文不是红得快的人,但他红得稳。
他不是天生主角脸,但他演谁就是谁。
写在最后
《归队》播出后,李乃文接受采访。
记者问他:“你演的汤德远,最后选择了回家还是归队?”
他看着镜头,说了一句:“都重要。但如果你不归队,很多人都回不了家。”
这句话,不是剧本写的,是他心里说的。
他演了27年配角,终于演成了主角。
演尽了“正也行,反也行”的角色,终于成了“观众都信”的演员。
他是李乃文。
他也是《归队》里的汤德远;是《悬崖之上》里的鲁明,是《北上》里的周老板,是《我不是药神》里的赵立忠。
他是那个你刷剧N次,总会在某一幕里,突然惊觉:“哦,这人我见过,他演得真好。”
来源:小正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