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王家卫,大家都知道他是香港导演里头特别有风格的那种,墨镜一戴,镜头慢悠悠的,总能拍出一种迷离的感觉。可他拍的《繁花》这部电视剧,背景是90年代的上海滩,却让不少人觉得不对劲。
说起王家卫,大家都知道他是香港导演里头特别有风格的那种,墨镜一戴,镜头慢悠悠的,总能拍出一种迷离的感觉。可他拍的《繁花》这部电视剧,背景是90年代的上海滩,却让不少人觉得不对劲。
为什么呢?因为王家卫本人对上海的了解其实挺有限的,他1958年出生在上海,但刚5岁就跟着爸妈去了香港,之后主要在香港和美国混,上海对他来说更多是儿时记忆和家族故事。
他自己说过,在电影里看到上海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像香港的双城记那种感觉。但现实是,他拍出来的上海,总带着点香港味儿,或者是老上海的影子,而不是真实的90年代上海。
这部剧播出后,收视率是高,平均1.9什么的,但争议也多,尤其是上海本地人挑刺,说这哪是90年代的上海啊,简直像30年代的纸醉金迷,或者香港街头的调调。
王家卫的上海情结是有的,他兄弟姐妹不少留在上海,拍剧的时候也找他们问过细节。但这情结更多是情感上的,不是生活经验积累出来的。他在采访里提过,故事发生在上海,但对他来说是个双城记,在香港看到上海的影子。
这话听着文艺,但落实到剧里,就露馅了。比如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西装笔挺,酒店大堂亮堂堂的,水晶灯晃眼,但90年代上海其实更接地气,街头自行车叮铃铃,股民挤交易所喊叫,空气里还混着煤烟味。
有人吐槽,王家卫拍的上海太精致了,像他以往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样,布景道具直接套用过来,结果时代感不对板。90年代上海是暴发户时代,突然有钱了,大家傻乎乎地闯世界,肯德基刚开张,外滩挤满人,股市万人空巷,大户包酒店场子摆阔气。
那时候没那么多优雅,更多是欲望驱动,对未来一知半解。
李立群就公开说过,王家卫导电视剧经验不够,30年前上海不长这样,大部分中国观众喜欢,但上海人不太买账。他是台湾演员,在上海待过,对那时代有亲身感受。网上也有上海网友说,剧里还原度不高,不是纪录片,但也别完全脱离现实啊。
王家卫的团队花了6年筹备,3年拍摄,还推出普通话和上海话两个版本,确实掀起学上海话热潮。但热潮背后,是对上海真实面的忽略。他小时候逃到香港,家里说上海话,长大后学粤语,对上海的认知停留在父母口述和想象中。
像他的电影公司叫泽东,这名字有上海背景,但拍剧时还是带了香港滤镜。上海博主也批评,90年代上海生猛,不是精致的,阿宝那种人不会穿英纺羊毛西装,而是更接地气的装扮。
这部剧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让林栋甫演爷叔这个角色。爷叔是阿宝的导师,出谋划策,睿智从容,游本昌演得是好,90岁高龄,一个眼神就稳,但网友呼声最高的是林栋甫。
林栋甫就是活生生的上海老克勒,气质太贴了。1957年他生在上海,比王家卫大一岁,本地人,经历丰富,从工人到配音演员、主持人、演员,还开酒吧,当老师,人生多面性强。
网友说,如果林栋甫演爷叔,会更有腔调,上海味儿更浓。游本昌演得像王者风范,但少了本地人那种随性优雅。林栋甫身高一米八,光头高大,冬天戴礼帽围巾,脚踩老K皮鞋,走路挺拔,简直是老上海绅士模板。
林栋甫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七个月大时感染,家人到处求医,用针灸中药调理,腿部恢复了,但走路姿势有点独特。这没耽误他,中学毕业后,1976年左右分配到房管部门,干房屋维修装修,九年时间,学了手艺,但不满足。
1979年,22岁,他拜邱岳峰为师学配音,后来跟苏秀,继续练。四年后,1983年考进上海电视台海外影视部,当配音演员。
90年代,他转行主持,1993年主持《人生AB剧》,谈话节目,热度高,高个子光头成标志。那时候大家从电视认识他。主持有成就后,又当演员,演话剧电影,2001年《黑冰》里G先生,表面温文,实际毒舌,一个眼神就演活了,获“抢眼的G先生”称号。
20多年过去,还让人记得。他还1996年开爵士酒吧,经营25年,亲自管,爱爵士乐。
50岁后,师从意大利画家马泰欧,重拾画笔,睡画室练,2021年办画展。策展人谢定伟说他和金宇澄类似,经历传奇,从工人到多面手。林栋甫说自己前世是黑人,融进角色,人生随心。
2023年,还活跃,近照西装礼帽,优雅如故。传闻开出租车,没证实,低调生活。现在2025年,他继续画画、教书、管酒吧。
来源:万家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