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莎被特务抱走那一刻,周乙的命就定了,顾秋妍还在原地哭,说“他们不会对孩子动手”。
莎莎被特务抱走那一刻,周乙的命就定了,顾秋妍还在原地哭,说“他们不会对孩子动手”。
镜头切回十分钟前:孙悦剑把儿子推到“魏叔叔”怀里,文件烧完,毒药攥在手心,动作干脆得像切菜。
她清楚,敌人盯的是大人,孩子留下一秒,就多一秒当筹码的风险。
顾秋妍却抱着莎莎往后退,嘴里重复“孩子无辜”。
她想要的是“两全”,既保住血脉又保住任务,可敌人要的就是她这种犹豫。
周乙原本已经脱身,火车汽笛都响了。
他回头,是因为莎莎那声“爸爸”。
他想要的是给顾秋妍一个交代,也想给自己一个“人”的身份。
这一步,把潜伏六年的路线全暴露。
特务没费一枪一弹,只用一个孩子就把他钓回网里。
对比叙利亚那名头目:妻儿被扣,他带队冲营,全队覆没,地盘丢光。
周乙的结局和他一模一样——感情成了定位器,敌人连追踪都省了。
顾秋妍事后哭着说“我不知道会这样”。
她当然知道,只是不肯信。
孙悦剑的信条是“先让敌人抓不到把柄”,顾秋妍的信条是“万一他们讲规矩呢”。
规矩在战场是奢侈品,敌人要的是效率,不是体面。
周乙被押走时,镜头扫过他口袋里的火车票,终点站是“安全”,但他没上车。
顾秋妍的“不舍”和孙悦剑的“舍”,在这一刻分出胜负:一个保住了孩子,一个保住了战线。
换你,是抱紧孩子赌敌人发善心,还是推开孩子保所有人的命?
来源:楼顶观月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