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5年8月29日至今,短短一周时间,一档大型纪录片悄然走红,并凭借其思想的纵深感、故事的穿透力、形式的创新力及传播的共鸣力的有机统一,共同构建起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传播感染力的内容体系,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古今、共振中外的盛大“视听飨宴”。
从2025年8月29日至今,短短一周时间,一档大型纪录片悄然走红,并凭借其思想的纵深感、故事的穿透力、形式的创新力及传播的共鸣力的有机统一,共同构建起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传播感染力的内容体系,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古今、共振中外的盛大“视听飨宴”。
当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郑重定格,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共同的命运》也迎来正式收官。
(一)
2025年8月29日起,《共同的命运》通过北京卫视、北京时间App、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直播;9月3日起,开始通过长城平台向海外播出。
《共同的命运》创作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节点,作为“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节目也承载着北京广电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守正创新”的品牌责任。
纪录片以六集的体量,通过17位国际友人的独特视角,借助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的权威档案,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抗战故事,并透过故事看本质,揭示战争成败原因,剖析中国抗战的世界价值,彰显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的目标,为抗战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部立意宏远、视角独家、呈现精彩、影响深远的力作。
《共同的命运》上线后,#共同的命运#微博主话题在开播当日即迅速登上微博社会榜单top31;截至2025年9月6日,全网相关总话题量10.5亿,全网视频播放量2亿,精品爆款内容10余个,并产生4条点赞超过10万的爆款短视频。与此同时,相关短视频获人民网北京频道、中国新闻社媒体多次转发,并获外交部发言人海外账号发文力荐。
(二)
《共同的命运》究竟凭借怎样的独特魅力,得以揽获如此广泛的关注度与深厚的影响力?
究其原因,绕不过「突破性创新」一词。它打破传统历史表达桎梏,搭建沉浸式场景、用双线叙事与深入解构,真正让抗战历史“活”起来,消解文化隔阂,使这段和平记忆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共同的命运》在创作、叙事、传播、品牌塑造四大维度实现突破性创新,为同类节目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创作范式。
“国际档案破壁+沉浸式场景”是创作创新的重要体现。节目独有的档案发掘“双向验证”模式可圈可点:突破传统历史纪录片“依赖国内史料”的局限,通过海外渠道搜集+国内权威史料对比的方式甄选档案,既确保了档案的国际权威性,又避免了西方视角的片面性,如美军观察组延安电报与国内延安史料相互印证,让历史细节更真实立体。与此同时,节目摒弃了“布景陈列”的传统模式,搭建出具有历史质感的互动场景:在复原的延安窑洞中让讲述嘉宾手摇纺车、在山西杂货铺让讲述嘉宾吹奏口琴,使场景不再是“背景板”,而是身临其境的“真场景”,直接激活讲述嘉宾对历史的共情能力,实现从“信息传递”到“情感共鸣”的升级。
“双线叙事+电影化运镜”是叙事创新的重要手段。节目以明暗两条线展开叙事,即“微观历史细节”为明线(如一封密电、一片血幅),以“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为暗线,实现“滴水见海”的叙事效果。既通过个体故事(如讲述乔治・何克的青春)引发情感共鸣,又通过宏观关联(如中国战场为世界争取战略空间)凸显历史价值,避免了“宏大叙事空洞化”或“微观叙事碎片化”。除此之外,节目还以电影化运镜的情感代入增强“置身感”。它摒弃纪录片“访谈+资料”的传统手法,采用电影级运镜与沉浸式体验设计,让讲述者成为“历史情境中的亲历者”,如拍摄潘维廉教授吹奏口琴时,镜头从远景虚化推至吹口琴特写再转场至世界名画,搭配上《马赛曲》旋律,营造“穿越时空的历史在场感”。
“前期IP积累+跨洋深度沟通”是传播创新的重要保障。节目组依托此前制作《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两季节目,与潘维廉、弗格森等国际友人建立深厚信任,为《共同的命运》积累了“自带情感基础”的国际嘉宾库,避免了“临时邀约”的沟通壁垒,而针对国际嘉宾的文化背景与思维逻辑差距,经常通过凌晨跨洋会议反复沟通,以过硬档案、扎实史实化解立场分歧,确保国际传播的有效对话而非单向输出,最大程度将“自我言说”的国人语境,推至世界范围内的“全球认同”语境。
通过差异化定位打造标杆IP是品牌创新的终极追求。节目始终将“讲好故事”置于首位,以敬畏历史为核心底色(如道具复原时力求“一钉一铆对照历史泛黄照片1:1还原”),以创新呈现为传播抓手(如化学实验辅助故事讲述),形成“严肃题材不枯燥、创新表达不轻薄”的品牌调性,其“国际视野+人文温度+匠心细节”的创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北京卫视在“晚间黄金档”的影响力,更强化了“北京大视听”品牌在“高品质文艺创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
突破性创新的背后,是《共同的命运》助力历史题材纪录片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的统一的精神内核。
节目力图将固有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映照古今,观照当下。以“鉴往知来”为思想内核,将毛泽东同志“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的论断,与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并呼吁“团结而非分裂、合作而非对抗”,让“命运共同体”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有历史支撑、有现实需求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历史智慧对当代的启示。
节目的艺术性,藏在历史与美学的深度交融里。节目摒弃历史纪录片的“陈列感”,以匠心重构场景美学,例如复原的延安窑洞里,纺车的木纹、窑壁的斑驳皆依史料复刻,光影在纺线游走间勾勒出时光肌理;更加难得的是,让一封密电、一段旋律都成为情感锚点,使严肃历史在美学表达中褪去“说教感”,化作可触摸、可共情的视听体验,真正实现了“让历史带着温度走进人心”。
《共同的命运》在国际传播上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突破。节目构建起与世界“有效对话”的桥梁,提升了中国话语影响力。通过聚焦“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如对和平的渴望、对英雄的敬畏),以情感共鸣打破文化壁垒,让国际受众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助力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的“有效传播”。
在此基础上,节目在多家海外网站同步宣发传播,范围覆盖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人群覆盖到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及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共计覆盖8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用户数达到5001.4292万户,形成了规模性传播及广泛性影响。
《共同的命运》的收官,并非历史叙事的终点,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新起点。这部作品以六集光影为桥,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以命运共鸣为炬,照亮了和平的坚守、合作的信念。正如节目所传递出来的内核:唯有铭记历史的“命运与共”,才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共同奏响人类命运的交响。而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将成为中国电视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宝贵实践样本,持续为世界理解中国、中国连接世界提供历史维度的情感纽带。
基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经验,未来北京卫视将持续秉持创新内核,深耕优质文艺内容的挖掘与创作,以文化为笔勾勒时代画卷,用匠心为文化繁荣注入鲜活动能,在传承与突破中不断探索,书写文化传播与时代发展的崭新辉煌。
来源:brtv微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