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微信发布“关于违规微短剧类小程序的处置公告”,一批违规微短剧剧目和小程序被下架。公告提及,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广东省广播电视局的部署要求,平台不断加大对低俗有害微短剧的巡查审核和违规侵权微短剧小程序的运营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平台下架了近百部违规微短剧,
□蒋璟璟
近日,微信发布“关于违规微短剧类小程序的处置公告”,一批违规微短剧剧目和小程序被下架。公告提及,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广东省广播电视局的部署要求,平台不断加大对低俗有害微短剧的巡查审核和违规侵权微短剧小程序的运营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平台下架了近百部违规微短剧,其中包含部分导向不良、低俗擦边、缺乏正向价值观支撑的剧目,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小程序也进行了处置。(央视)
下架违规微短剧并不少见,这份公告真正值得关注的点其实在于另一部分,也即“下架了违规的微短剧小程序”。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对“微短剧小程序”几乎是闻所未闻,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是深陷其中、着迷不已。其实,微短剧可以分为很多类,如果按照载体、渠道分,有一类就叫“小程序剧”,这类微短剧,与在头部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上播放的微短剧,有着巨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很多时候,都意味着风险。之于此,过往案例中,早有揭示。
“小程序剧”尽管也是微短剧,但无疑路子更野、收割更狠。我们知道,大平台上微短剧的内容审核、收费模式,都相对规范。与之相较,很多播放微短剧的“小程序”,则依旧是一派蛮荒状态。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些以雷人剧情让人上头的小程序剧,看完全集往往花费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更有老年人为短剧小程序累计充值数万元……如果说,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大平台上短剧基本实现了由乱而治,而各类短剧小程序,依旧是体外循环“野性”十足。
很多短剧小程序,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着强烈的游击战属性。不同于很多人的想象,此类小程序搭建成本极低,基本可以实现快速上线、快速运营。甚至于,一些团队会为了个别短剧的宣发、播放,而专门配套一个“小程序”。这种“次抛型”的短剧小程序,当然没有什么节操可言,要的就是赚快钱——而为了支撑这一目标,其剧情设计、支付设计,都是处处设陷,为的就是算计人心、榨取价值。
理论上,平台与内容共成长,才是好的生态、好的循环。小程序剧,无论是小程序还是剧,都不应该是快消品,更不应该是次抛品。不要以“干一票大的”“干一票就走”的心态做小程序剧,如此才能少些歪门邪道,才能少些被下架、清零的血亏。
来源:小璇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