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归队》一路追下来的观众,应该都跟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越接近结局,越舍不得点下一集。不是因为剧情拖沓,而是因为你心里早知道,这些人走到最后,注定有人回不来了。
看《归队》一路追下来的观众,应该都跟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越接近结局,越舍不得点下一集。不是因为剧情拖沓,而是因为你心里早知道,这些人走到最后,注定有人回不来了。
小贵,就是第一个让人泪崩的。
他从小少爷,到乞丐,再到残疾人,人生轨迹几乎是一条往下坠的线。刚进队的时候,小贵才是真正的“抗联希望”,年纪小,心气高,遇上苦难咬牙硬撑,从来没掉过链子。哪怕被鬼子折磨得奄奄一息,他心里那股热还在。
但剧里我们都看到了,鬼子在他身上动过最狠的手。毒品控制,生理摧残,精神折磨,最后把他打成了一个不能自控的人。每次毒瘾发作,他整个人就像疯了一样,完全没法做主。这样的人在战场上,能活?说句难听的话,就是颗不定时炸弹。
他明白自己已经没机会再完整地归队,他也明白,如果继续活下去,很可能会害到鲁长山,害到汤德远。对队友来说,他可能不是可靠的战友,而是一道随时会爆的缺口。
所以他才会在毒瘾发作的时候,用刀扎进自己的腿,想用痛苦换来片刻清醒。他怕自己失控,可他也不愿连累别人。知道自己无法彻底摆脱控制,小贵最后选择“自断生路”。这种死,不是单纯被逼的,而是主动的。他宁愿拿命换回一份清白。
那一刻,观众真的懂了:这个小伙子从少爷到乞丐,最后又成了自己的判官。小贵死去的时候,他其实完成了自己的归队——他用死,证明自己没有背叛。
小贵这一笔,太重。可真正的反转,还在后面。
排长鲁长山,从头到尾都是队伍的顶梁柱。没有他,就没有抗联的重聚;没有他,也不可能有后面那几场关键战斗。
可大结局里,他付出的代价,比所有人都沉重——用命换回一线胜利。
在牡丹江的最后行动里,敌人早就牢牢控制局面。小队三人根本不可能硬闯过去,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利用肖铁林,打听到鬼子秘密工事的具体信息。可行动一旦暴露,意味着突然间跟整个伪警察局、日军部队正面硬刚。
鲁长山没有退。他是主心骨,他知道,战友再小也是生命,可一次任务失败,可能要牺牲的是整个根据地。那一晚,他顶了上去。
片花里我们看到,他拼到最后子弹都打光了,还要往前扑,只为了多拖一点时间,让汤德远、高云虎有机会撤走,带走核心情报。枪林弹雨下,他的人影硬生生撞出一条血路,最后倒在敌人的火力中。
他没有遗言,甚至来不及回头看一眼队伍。但大家都懂:这是排长最后的托付。他用自己的死,换回来的是抗联的延续和这次任务的胜利。
剧情不止一次暗示过——鲁长山对汤德远没放弃过。他劝过他、救过他,最后献命之前,甚至还把“归队”的信念塞给了汤德远。
鲁长山的死,其实不仅把情报留了下来,更把那口抗联的“魂”传给了活着的人。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结局本身就是反转。
观众本以为,能活到最后的,一定是鲁长山。可编剧硬生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最需要留下的人,偏偏会先走。
《归队》的大结局,不是所有人一块儿杀到最后欢庆胜利,而是“死与生”的对照。
小贵死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想:为什么是他?他明明还这么年轻。可真要理解下去,你会发现,他是替整个队伍自断后路的人。如果小贵还活着,万一在战斗中毒瘾发作,很可能毁掉整个小队。
等鲁长山死的时候,观众心里就只能接受了。他的死,太必然。他作为排长,使命本来就是扛到最后。
两个人放在一起,就是编剧要告诉你的“反转”:小贵死,换来的是整支队伍的纯粹;鲁长山死,换来的是整支队伍的延续。这两个死,看似惨烈,却正是在结局里拼出了胜利。
而这一刻汤德远的变化,也顺理成章。
他眼睁睁看着一个小弟兄宁死也要守住清白,看着自己的排长毫不犹豫地赴死。这些比什么说教都管用。他彻底明白了:所谓苟且偷安,根本是梦。当身边人一个个倒下,留给他的只有选择——杀,必须杀,必须归队。
《归队》从头到尾,最核心的其实是那两个字——归队。
这不是单纯的“集合队伍”,而是信念上的归位。小贵牺牲时,他其实已经归队;鲁长山牺牲时,他是用生命把这两个字钉死在所有战友心里。
结局还活下来的汤德远、高云虎、万福庆,站在八棵松树下敬礼,那不仅是对死者的祭奠,更是对自己的一次誓言。没有前面那些死,就没有今天的生。“归队”这个信念,正是靠他们的血换来。
所以说,这个大结局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反转。观众期待的是大团圆,可编剧给的是真实血淋淋的牺牲。小贵自断生路,鲁长山用命拖延,最后才换来胜利。
看哭了,却也看懂了。
原来,真正的归队,不是活着,而是把自己的纯粹和热血,交给那面旗帜。
小贵和鲁长山,用各自的死,把这两个字抬到最高。
来源:影探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