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归队》聚焦抗联战士的故事,本应凭借独特的历史视角与演员阵容收获赞誉,却因演员演技的“断层式差距”引发讨论。胡军、李乃文等老戏骨以精湛表演为剧集筑牢根基。
《归队》聚焦抗联战士的故事,本应凭借独特的历史视角与演员阵容收获赞誉,却因演员演技的“断层式差距”引发讨论。胡军、李乃文等老戏骨以精湛表演为剧集筑牢根基。
而新生代演员陈靖可的表现却成为争议焦点,让这部剧成了一面透视演艺界生态的镜子,映照出老戏骨的坚守、新人的成长阵痛,以及行业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复杂图景。
胡军在《归队》中饰演的“老山东”,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为了还原长期在东北极端环境下战斗的抗联战士形象,胡军在进组前进行了严苛的身材管理,减重30多斤,让自己从以往健壮的形象,变得符合角色“饱经风霜、身形消瘦”的设定。
剧中,他的扮相极具冲击力:穿着打满补丁、沾满泥污的破旧棉衣,头发因长期不打理而油腻打结,脸上还刻意做出冻伤、沾满泥水的效果,连胡子和眉毛上都粘着仿真的白霜。这般装扮,让他往那一站,就自带抗联战士的沧桑与坚韧气质,与以往荧幕上的硬汉形象截然不同。
但胡军的用心远不止于外形。为了演活“老山东”,他提前深入东北农村,和当地农民一同劳作,学习种地、编草鞋,还跟着有经验的人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甚至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当地方言,力求从语言。
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贴近角色,拍摄时,面对零下20多度的雪地场景,他拒绝使用替身,亲自完成匍匐前进、攀爬陡坡等高难度动作。在一场与儿子短暂相遇又不得不分离的戏中,他没有用激烈的哭戏。
而是通过绷紧的脊背、微微颤抖的肩膀以及始终不回头的姿态,将“老山东”舍家为国的决绝与对亲人的愧疚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背影胜过千言万语。这份对角色的敬畏与全身心投入,让“老山东”成为了一个鲜活立体、能让观众共情的抗联战士形象。
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是一个从大学生成长为抗联战士的角色,充满了成长的弧光。这个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有过恐惧、退缩,甚至在困境中动摇过,而正是这种“不完美”。
让角色更具人性的真实感,刚加入抗联时,李乃文将“汤德远”的青涩与胆怯刻画得十分到位:眼神里满是迷茫,握枪的手会不自觉地颤抖,说话也带着明显的怯懦。
当第一次目睹战友牺牲时,他没有选择夸张的痛哭,而是躲在角落,眼眶泛红却强忍着泪水,手指不停地摩挲着战友留下的旧水壶,把那种悲痛又无力的情绪,通过细微的动作传递出来。
随着剧情推进,“汤德远”逐渐成长,李乃文的表演也随之变化,眼神变得愈发坚定,面对敌人审讯,即使遭受酷刑,也能挺直脊背,用带着颤抖却异常坚定的语气说出“绝不投降”,将角色“外柔内刚”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归队》首播时,李乃文就因“汤德远”面对战友牺牲的戏份登上热搜。他用“愣住—瞳孔收缩—嘴唇微颤—转身低头”这一系列克制且连贯的动作,精准地传递出角色“突然失去同伴”的冲击感。
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挣扎中蜕变”。这种对角色成长轨迹的精准把握,让“汤德远”成为了连接年轻观众与那段历史的纽带,让大家明白英雄并非天生无畏,他们也曾有过普通人的恐惧与犹豫。
与胡军、李乃文的出色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生代演员陈靖可。他在剧中饰演“抗联神枪手田小贵”,这个角色本应是充满热血与专业感的,但陈靖可的演绎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不可否认,陈靖可在角色的外在塑造上有过努力。为了贴合“糙汉神枪手”的形象,他摒弃了以往的偶像形象,以头发杂乱、衣着破旧、脸上带伤的造型出现在镜头前,努力向角色的背景靠拢。
在部分场景中,他也展现出了一些潜力,比如在战场上,他能快速进入状态,端枪时眼神专注锐利,开枪动作干脆利落,有“神枪手”的专业范儿;在战友牺牲的戏份里,他也尝试着从慌乱到悲伤再到流泪,呈现出递进的情绪变化,让部分观众看到了他的灵气。
然而,他的表演短板也十分明显。整体来看,他的表演缺乏连贯性与感染力,很多时候表情僵硬,像是在机械地完成表演任务。与战友分别时,脸上看不到不舍或坚定,只是面无表情地念台词。
在遭遇敌人围堵的生死关头,也依旧是“板着脸”,眼神里没有紧张感,无法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危急处境。更受诟病的是他的台词功底,念台词时像在背书,咬字不清、断句混乱,严重影响了角色情感的表达,让观众难以通过台词与角色产生共鸣。
这种表演上的不稳定并非个例,在之前的作品《黄雀》中,他饰演的“新人警察”就因全程面无表情、缺乏警察应有的责任感而被吐槽。剧中他穿着背心刷牙的场景,更像一个放假的大学生,而非身负使命的警察;误抓同事的戏份,也因表演生硬,让剧情显得格外“抓马”。
这不禁让人思考,陈靖可的问题,或许并非天赋不足,而是在演艺道路上,缺乏对表演的深耕与打磨。当老戏骨们在体验生活、打磨演技时,他可能更关注于外形的塑造或依赖后期配音,而忽略了表演基本功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归队》中演员们的不同表现,折射出当下演艺界的生态。老戏骨们用“敬畏角色、深耕演技”的态度,成为剧集质量的保障;而新生代演员在流量与实力的博弈中,有的在努力成长,有的却因专业能力不足而陷入争议。
对于老戏骨而言,他们的坚守为行业树立了标杆,证明了“演员”二字的核心始终是作品与角色。而对于新生代演员来说,陈靖可的争议也敲响了警钟:偶像包袱可以放下。
但专业态度不能缺失。想要在演艺道路上走得长远,必须沉下心来打磨演技,台词不过关就反复练习,表情僵硬就对着镜子揣摩情绪,只有正视自己的短板,踏实成长,才能真正与老戏骨们同台竞技。
《归队》的热播还在继续,胡军、李乃文的表演持续打动着观众,陈靖可后续的表现也备受关注。我们既不必用老戏骨的标准苛责新人,也不能对表演的不专业视而不见。
影视行业的发展,需要老戏骨的“传帮带”,更需要新生代演员的“奋力追赶”。唯有当“实力派”成为所有演员的共同追求,才能诞生更多像“老山东”“汤德远”这样的经典角色,推动国产剧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