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又陪着孩子看了一遍九三阅兵,发现不管看了多少遍,当一个又一个的方阵踩着正步走过天安门,阳光洒在军装上亮得晃眼,还是忍不住的热血沸腾,又满心骄傲,
刚又陪着孩子看了一遍九三阅兵,发现不管看了多少遍,当一个又一个的方阵踩着正步走过天安门,阳光洒在军装上亮得晃眼,还是忍不住的热血沸腾,又满心骄傲,
不禁回想起那些老抗战剧,总觉得不是在看故事,是在跟先辈的记忆对话。
20 年过去,从《亮剑》里李云龙的 “意大利炮”,到《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龙文章喊的 “我带你们回家”,这些剧没被时间磨掉劲儿,反而越品越有味道 —— 它们从来不是靠 “手撕鬼子” 博眼球,而是把中国人的脊梁骨,刻进了每一个镜头里。
今天就跟大伙儿盘一盘豆瓣评分最高的 10 部抗战剧。不是随便列个单子比高低,是想说说这些年过去,为啥再看薛君山牺牲、孙德胜独臂冲锋,还是会跟着红眼眶 —— 因为这些剧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当年无数无名英雄的影子;每一场战斗,都是十四载浴血奋战的缩影。
不愿忘却,正是因为我们珍爱和平。那咱就从第十名开始,慢慢说说这些藏着中国人血性的好剧。
第十名:《民兵葛二蛋》(8.3 分)黄渤的痞子兵法,撕开抗战的另一面
2012 年黄渤这部 “非典型抗战剧”,至今让我笑中带泪。
不同于正经八百的英雄叙事,葛二蛋(黄渤 饰)带着山东农民的狡黠,偷鸡摸狗时被日军追得满村跑,转身又用土法炸碉堡。
最绝的是他那句 “鬼子也是爹生娘养的,怕疼”,把战争的残酷掰碎了混着麦子面吃。
剧组为了还原 1943 年的山东农村,在莱芜找了个荒废村落,墙上的抗日标语都是用石灰手刷的。
葛二蛋和麦子(高虎 饰)的兄弟情最让人唏嘘 —— 从小一起摸鱼抓虾的发小,最后因为立场兵戎相见。
全剧最后,葛二蛋站在空荡荡的村口,手里攥着麦子送他的那把破镰刀,没说一句豪言壮语,却让观众懂了:小人物的抗战,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就是为了守住身边的人,守住家里的地。
第九名:《雪豹》(8.3 分)文章的军校生传奇,点燃 00 后的抗战启蒙
2010 年首播时,班里男生都模仿周卫国(文章 饰)的军礼。
这部剧最狠的是真实 —— 淞沪会战中,周卫国带领的 “雪豹突击队” 原型,正是国民党第 51 师的 “敢死队”。
剧中陈怡(陶飞霏 饰)被日军侮辱的戏份,曾让我躲在被子里哭,后来才懂,这是战争对普通人最狠的一刀。
导演陈皓威为了拍坦克冲锋的戏份,专门去军事博物馆借了退役的 T-34 坦克,履带压过稻田的震颤,让 15 岁的我第一次明白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分量。
周老爷子那句 “倭寇除尽日,我儿还家时”,现在听来还是让人心里一沉 —— 当年多少父母,都是这样送孩子上战场,不知道能不能等回那个 “还家时”。
有人说周卫国的主角光环太强,但没人能反驳剧里的血性:战友牺牲时,他带着残部跟日军拼刺刀;胳膊被炸伤时,咬着牙自己锯掉坏死的皮肉。
这部剧没把英雄拍得完美无缺,却让我们看见:再骄傲的军校生,到了战场上,也得凭着一股 “不服输” 的劲儿,跟鬼子死磕。
第八名:《长沙保卫战》(8.6 分)张丰毅的 “天炉战法”,教科书级的战略博弈
2014 年看这部剧,专门买了长沙地图跟着剧情划重点。
张丰毅饰演的薛岳,把 “天炉战法” 讲得比数学课还烧脑 —— 诱敌深入、层层伏击,岳麓山的每道山沟都是陷阱。
最震撼的是第三次会战,日军精锐第 11 军被围歼时,弹幕刷满 “天炉无眼,山河有灵”。
剧组在横店搭了 300 亩的长沙城,连麻石街都是从湖南运过去的。饰演炊事班老杨的王劲松,为了一场 “送最后一口粮” 的戏,跪在泥地里啃发霉的窝窝头,嘴角的血渍都是真咬的。
这部剧最难得的是 “不掺水”—— 没有多余的情感戏,所有镜头都围着战场转,军迷看战略、普通观众看气势,都能 get 到 “打仗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的道理。
薛岳在指挥部里对着地图熬夜的戏份,让我想起历史书里的描述: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硬生生把日军挡在长沙城外。
剧里有个细节我记了好久:战士们在战壕里用树枝伪装,手里的枪擦得锃亮,哪怕几天没吃饭,腰杆也挺得笔直。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 —— 哪怕装备不如人,也能靠智慧和硬气,守住自己的家国。
第七名:《生死线》(8.6 分)孔笙的 “炮灰团”,把绝望熬成信仰
2009 年看欧阳山川(廖凡 饰)带着散兵游勇打鬼子,总觉得憋屈。
直到看到他们用竹竿绑刺刀冲锋,才懂什么叫 “用最破的枪,守最硬的城”。剧中沽宁城的原型是浙江定海,导演孔笙专门去档案馆查了 1941 年的气象记录,连每场雨的时辰都精确到剧本里。
张译饰演的何莫修,用公式改造成土炸弹护城,没拿过枪却守住了街巷。在废墟里护文明,这才是中国人的韧性。
廖凡的欧阳山川也绝,留洋博士的斯文里藏着狠劲,被日军折磨得只剩半条命,还能咬着牙组织反抗。
全剧最后三分之一,我是在恸哭中看完的:四道风(杨烁 饰)为了保护百姓,被鬼子乱枪打死;赵老大(高子沣 饰)抱炸药包冲敌营,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
兰晓龙的剧本从不让英雄轻松退场,却让我们懂了:战争里的牺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是有人真的把命丢在了战场上,只为 “多救一个中国人”。
第六名:《永不磨灭的番号》(8.9 分)黄海波的 “地瓜雷”,笑出眼泪的悲壮
2011 年看李大本事(黄海波 饰)用地瓜刻公章,笑得喷饭,最后看到他抱着炸药包喊 “番号不能丢”,又哭到缺氧。
这部剧最绝的是 “平民英雄” 群像:吸大烟的崔小辫(王雷 饰)为了保护百姓,用烟枪戳进鬼子喉咙;赛貂蝉(姚芊羽 饰)上吊前给丈夫梳头的镜头,让无数人想起自己的奶奶。
导演徐纪周为了还原冀中地道战,在河北挖了 2000 米的真实地道,演员们拍完戏浑身都是土腥味。
剧里的 “番号” 到底是什么?直到最后一集才懂:对这支杂牌部队而言,那不仅是一个编制代号,更是尊严与认同的象征。
有个细节我记了好多年:孙成海(李健 饰)的儿子被鬼子杀害,他没哭,只是把儿子的小棉袄叠好,揣在怀里,然后带着兄弟们冲上去跟鬼子拼命。
这种 “把眼泪咽进肚子里” 的悲壮,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戳心。最后几个人冲锋的镜头,音乐一响,眼泪就忍不住 —— 他们可能连名字都没留下,却把 “中国军人” 这四个字,刻在了战场上。
第五名:《红色》(9.1 分)张鲁一的弄堂谍战,把智慧熬成诗
2015 年看徐天(张鲁一 饰)在菜市场算微积分,惊掉下巴。
这部 “上海弄堂里的抗战剧”,把数学公式变成密码,把修表铺变成情报站。最绝的是日军搜查时,他用盐水让怀表停摆,那句 “时间会帮我们”,比任何枪战都惊心动魄。
剧组在车墩影视城搭了整条霞飞路,连酱油铺的牌子都是 1937 年的字体。陶虹饰演的田丹,穿旗袍杀鬼子的戏份,每一针绣花针都是暗器。
这部剧最特别的是 “市井气”—— 徐天每天拎着小菜回家,天妈(吴冕 饰)会唠叨 “鱼要清蒸才鲜”,裁缝店老板会跟顾客讨价还价,可一旦鬼子来了,这些普通市民,都能用自己的办法跟敌人斗。
结局徐天带着田丹离开上海时,弄堂里的邻居们站在门口送他们,有人塞了袋炒货,有人递了件棉衣。
这部剧告诉我们:书生报国,未必在战场;守护家国,也可以是守好一条弄堂,守好身边的人。
第四名:《战长沙》(9.1 分)杨紫的哭戏,哭碎了一座城
2014 年看胡湘湘(杨紫 饰)从娇蛮小姐变成战地护士,哭戏从抽噎到无声,让全网跟着揪心。导演孔笙为了拍 “文夕大火”,在南京石湫影视基地烧了 3000 平米的实景,杨紫冲进火场救伤员的镜头,头发真的被火星燎到。
霍建华饰演的顾清明,从嫌弃长沙 “辣椒太辣” 到战死前亲吻湘绣手帕,完成了一个军人的成长。
但所有人心中最难忘的,一定是任程伟饰演的姐夫薛君山 —— 他是家里的 “顶梁柱”,会跟胡老爹拌嘴,会偷偷给湘湘塞零花钱,可当鬼子打过来时,他第一个扛起枪冲上去。
薛君山牺牲的那场戏,他躺在担架上,手里还攥着给妻子湘君(左小青 饰)买的梳子,断断续续说 “湘君,别难过”。
战争最残酷的是什么?是你前一天还在跟家人拌嘴,后一天就可能阴阳两隔。这部剧没拍多少大场面,却用胡家的聚散兴衰,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后有家,所以要保家卫国;家在国中,所以要拼尽全力守住国。
第三名:《地下交通站》(9.4 分)驴肉馆里的暗战,笑着哭最疼
2007 年看蔡水根(吴樾 饰)在驴肉馆给鬼子下泻药,笑到捶床,后来才懂每句相声里都是血。
这部 “抗战情景喜剧”,用汉奸贾贵(颜冠英 饰)的歪嘴笑,撕开侵略者的荒诞 —— 日军军官爱吃驴肉火烧,伪军翻译官偷喝茅台,荒诞背后是 “侵略者终将沦为笑柄” 的预言。
剧组为了还原 1942 年的安邱城,专门请了河北驴肉火烧非遗传承人做顾问,连驴车的铃铛都是老物件。
颜冠英老师为了演 “贾贵”,自费买了 20 双破布鞋,“汉奸的猥琐,在细节里”。
剧里的对白堪称经典,比如白翻译汇报 “青杀口大捷”:“皇军共缴获鸟枪两杆,土炮一门,骡子两匹,草料若干…… 皇军仅阵亡一人,但不幸误落悬崖摔死七人,误入山涧淹死九人”,笑着笑着,就觉得心酸 —— 侵略者的狼狈,都是中国人用智慧和勇气换来的。
有个场景我至今记得:蔡水根把情报藏在驴肉火烧里,递给地下党时,两人假装讨价还价,鬼子就在旁边吃火烧,却不知道情报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这种 “在刀尖上跳舞” 的暗战,比正面战场的厮杀更让人捏把汗。这部剧告诉我们:抗战不只有枪林弹雨,还有这些藏在市井里的智慧,藏在普通人心里的勇气。
第二名:《亮剑》(9.5 分)李幼斌的骂娘,骂出中国军魂
20 年过去了,《亮剑》“抗战第一剧” 的交椅依旧无人撼动。年轻观众依然一次次感受着陪父辈看剧时,被《亮剑》支配的 “恐惧”:只要电视台播,无论哪个台,无论是不是刚看完,必然再来一遍。
不过重复看了多少遍,都还是好看,看到和尚(张桐 饰)牺牲的时候还是难过。李云龙他不是完美英雄,会跟赵刚(何政军 饰)吵架,会违抗命令,会因为和尚的死不管不顾去报仇,可就是这样一个 “接地气” 的英雄,才让 “亮剑精神” 深入人心。
最经典的还是平安县城战役:李云龙对着对讲机喊 “二营长,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拉上来”,弹幕瞬间炸了。
可比起这场戏,我更难忘骑兵连的结局 —— 孙德胜(江水 饰)带着骑兵连跟日军一个营拼杀,从 11 人到 6 人,再到最后 1 人,他独臂提刀,吼出 “骑兵连!进攻!”
《亮剑》的好,不是拍了多少大场面,是拍活了人 —— 李云龙的混劲儿、赵刚的文气、楚云飞(张光北 饰)的傲气,每个角色都像真实存在过。
20 年过去,它还是年轻人鬼畜区的 “顶流”,不是因为好玩,是因为那句 “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至今还在鼓舞着我们。
第一名:《我的团长我的团》(9.6 分)段奕宏的癫,癫出战争的骨血
《我的团长我的团》到底是不是 “国产战争剧天花板”?恐怕会一直让剧迷争论下去。开播前备受期待,结果一播出,缓慢的节奏、深邃的台词加上时而晦涩的情节,直接把观众看愣了。
谁能想到这部收视一般的抗战剧,却一路上演口碑反转,甚至超越《亮剑》成为评分最高的抗战剧。它的好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爽感,而是需要静心细品 —— 品龙文章(段奕宏 饰)装疯卖傻时眼里的光,品孟烦了(张译 饰)瘸着腿骂街时心里的苦,品虞啸卿(邢佳栋 饰)喊 “我带你们回家” 时的无力。
剧组在云南松山实景拍摄,3000 亩原始森林里,演员们真的吃野果、喝雨水,张译瘦到脱相,“我们不是在演戏,是在触摸历史的伤口”。
剧里没有 “手撕鬼子”,只有 “炮灰团” 的挣扎:迷龙(张国强 饰)为了给老婆孩子找个安全的地方,跟鬼子拼命;不辣(王大治 饰)断了腿,还笑着说 “我能回家了”。
最戳我的是龙文章在缅甸野人山对着星空喊的那句 “我带你们回家”—— 当年中国远征军被困野人山,多少战士饿死、病死、被野兽吃掉,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回家。
这部剧没拍胜利的狂欢,只拍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却让我们懂了:所谓英雄,不过是在绝望中,还想着 “多救一个中国人” 的普通人。
写在最后:这些剧,藏着我们不能忘的血气
这些抗战剧的意义 —— 它们不是消遣,是记忆的载体;不是虚构的热闹,是先辈的影子。
从《民兵葛二蛋》的草根智慧,到《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悲壮,每一部剧都在告诉我们:当年的胜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用命拼出来的;今天的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是无数人用热血守下来的。
央视现在播的《我们的河山》《归队》,还有待播的《八千里路云和月》,都在试着讲好新的抗战故事。
但无论怎么拍,最核心的永远是那两个字:血气。就像《生死线》里说的 “我们不怕死,但怕自己死得没有价值”,这种血气,是中国人的根,是我们不能忘、不敢忘的记忆。
今日的盛世中国,是因为当年有无数人敢于亮剑。也因为我们今日也有利剑在胸 —— 这剑,是先辈的精神,是我们的传承。只要我们不忘,他们的热血就会一直滚烫;只要我们坚守,这盛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陶都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