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我打击你,看完《繁花》,如果你最大的感慨还是“我怎么就遇不上我自己的爷叔”,那大概率,你这辈子都发不了财。
#一个人最大的无知是什么?#
不是我打击你,看完《繁花》,如果你最大的感慨还是“我怎么就遇不上我自己的爷叔”,那大概率,你这辈子都发不了财。
你总觉得怀才不遇,是缺少一个领路人;你总抱怨没机会,是没生在那个遍地黄金的年代。你把自己的不如意,全都归结于外部环境和运气不好。
可《繁花》最扎心的一课就是:普通人与宝总之间,差的不是一个爷叔,而是看待问题的视角。
你缺的不是机会,而是看到机会的眼睛。你的码头,不在黄河路,不在和平饭店,就在你的思维模式里。
《繁花》里的很多人,都是典型的“打工者视角”。
27号的汪小姐,够努力吗?够。够忠诚吗?够。在所有人都劝她为自己留后路时,她一门心思只为宝总奔走。可她的视角是什么?是“完成任务”。宝总给她一个订单,她就去完成一个订单。她所有的价值,都依附于“宝总的信任”和“27号的身份”。
所以,当她被冤枉下放工厂时,她就瞬间失去了一切。她哭,她闹,她不甘心,因为在她看来,是“爷叔”和“宝总”抛弃了她,是她的“靠山”没了。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汪小姐”?
在公司里,永远只做领导交代的工作,做完就万事大吉,从来不想这个任务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总觉得自己的薪水是对自己能力的定价,却很少去想,这个价格到底是谁说了算,自己有没有创造议价权的能力。
我们总在等,等一个好领导,等一个好机会,等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可我们忘了,风停了,摔死最惨的,也恰恰是那些自己不会飞的猪。
宝总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他从不“等”。
爷叔第一次教他做生意,让他去借6000块钱。普通人想的是“我找谁借”,而宝总想的是“我用什么去撬动这6000块”。他用自己的全部身家和未来做抵押,展现的是一种“为结果负责”的魄力。这就是老板视角。
当所有人都觉得炒股风险大时,他看到的是信息差里的机会;当所有人都觉得三羊牌是个烂摊子时,他看到的是它背后庞大的市场需求。
老板视角的本质,是把所有问题都看作成“生意”。
成本意识:他们会计算做一件事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机会成本。目标导向:他们做任何事,都有清晰的目标,并且会调动一切资源去实现它。风险共存:他们不害怕风险,而是懂得如何对冲风险,把风险变成机会的一部分。就像汪小姐离开27号自己开公司,她才真正开始从“打工者”转向“老板”。她不再问“宝总我该怎么办”,而是开始想“客户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这个转变,才是她真正走向“自己的码头”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打工人,但这不代表我们只能拥有“打工魂”。在日常工作中,你完全可以刻意练习自己的“老板视角”。
第一,像老板一样思考:主动关心“钱”的问题。
别只关心你的工资,去关心你所在的部门是怎么赚钱的,公司的利润来自哪里。当你开始理解商业模式时,你才能知道你做的工作,到底在整个链条的哪个环节,价值有多大。这会帮你跳出执行的细节,看到业务的全貌。
第二,像老板一样沟通:永远带着方案去提问。
遇到问题,不要只会说“老板,这个怎么办?”。试着去想至少三个解决方案,并分析各自的利弊,然后去和老板说:“老板,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有A、B、C三个方案,我个人比较倾向A,您觉得呢?”。相信我,任何一个老板,都会对这样的员工刮目相看。
第三,像老板一样交付:让所有事在你这里“有闭环”。
所谓闭环,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一件工作交给你,你不仅要完成,还要主动汇报进度,主动总结复盘。这种超出预期的专业度,会为你迅速建立起“靠谱”的个人品牌,而“靠谱”,就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繁花》的结尾,宝总离开了和平饭店,江湖只留下他的传说。
他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暴富神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个时代,可能再也没有黄河路,但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像宝总那样,能从一堆沙子里淘出金子的眼睛和手腕。
别再傻等你的“爷叔”了。
当你开始用老板的视角要求自己时,你就是自己的“爷叔”。
你的前途,不在任何人手里,就在你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里。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