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诗学:论《生万物》的三重叙事维度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5 17:01 1

摘要:在鲁南丘陵的褶皱里,在天牛庙村的陨石旁,电视剧《生万物》以土地为砚台,用三代农民的血泪书写了一部农耕文明的史诗。这部改编自赵德发小说《缱绻与决绝》的年代剧,通过土地伦理的重构、女性觉醒的隐喻与生命轮回的哲思,完成了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解码。其叙事策略突破传统农村

在鲁南丘陵的褶皱里,在天牛庙村的陨石旁,电视剧《生万物》以土地为砚台,用三代农民的血泪书写了一部农耕文明的史诗。这部改编自赵德发小说《缱绻与决绝》的年代剧,通过土地伦理的重构、女性觉醒的隐喻与生命轮回的哲思,完成了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解码。其叙事策略突破传统农村题材的桎梏,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张力中,为当代观众打开了一扇透视民族文化基因的窗口。

一、土地伦理的解构与重构

作为农耕文明的核心意象,土地在剧中呈现出三重伦理维度。首先是生存伦理的具象化:封二临终前对土地的独白“田是根,地是本,打庄户的第一条就是要敬着地”,将土地升华为农民的精神图腾。剧中反复出现的“试春气”“打春牛”等民俗仪式,既是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也是对土地生产力的顶礼膜拜。这种将土地神圣化的叙事策略,暗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土气是因为不流动”的论断,揭示了土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的深层逻辑。

其次是阶级伦理的撕裂与重组。宁学祥对地契的病态执念,实则是封建土地制度异化人性的缩影。当他为保地契舍弃被土匪绑架的女儿时,土地已从生产资料异化为权力符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封大脚暴雨中护秧的虔诚跪拜,这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行为,将土地还原为生命之源的原始信仰。两种土地伦理的碰撞,在“耕者有其田”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了现代性转化。

更具突破性的是生态伦理的超前觉醒。剧中封大脚带领村民守护耕地、宁绣绣推广科学种植,将土地从单纯的生产对象升华为生命共同体。当日本侵略者试图掠夺土地时,村民们将种子藏于山缝的举动,使土地成为民族生存意志的载体。这种生态伦理的叙事建构,与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跨时空的精神共振。

二、女性觉醒的双重叙事密码

导演刘家成通过“身体政治”与“空间突围”的双重叙事密码,完成了对女性觉醒的现代性书写。宁绣绣的身体成为历史暴力的见证者:出嫁时的凤冠霞帔被土匪的马蹄踏碎,象征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规训;与封大脚婚后的粗布麻衣,则是其完成阶级身份转换的视觉宣言。剧中刻意强化的“赤脚”意象——从初下地时的娇嫩到秋收时的粗糙,具象化呈现了女性身体从被凝视到自主掌控的蜕变过程。

在空间叙事层面,封闭的天牛庙村成为封建礼教的牢笼。费左氏被困于“贞节牌坊”的精神枷锁,银子在“一筐地瓜干换半月粮”的交易中沦为商品,这些空间压迫的叙事设计,揭示了传统乡土社会对女性的系统性暴力。宁绣绣的觉醒则表现为空间突围:从宁家大院到封家农田,从私塾课堂到抗日战场,她的活动半径每一次拓展,都标志着女性主体意识的一次觉醒。

剧中女性群体的群像塑造更具深意。大脚娘用包容化解家族矛盾,苏苏在替嫁悲剧中寻找自我价值,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乡土女性的精神图谱。当宁绣绣在陨石旁说出“俺要从泥里开出花来”时,土地不再是压迫的象征,而成为女性生命力的培养基。这种将土地伦理与女性叙事交织的创作手法,使《生万物》超越了传统农村题材的性别框架。

三、轮回叙事的哲学建构

导演刘家成创造性地将农耕文明的循环时间观与现代线性叙事相结合,构建了独特的轮回美学。四季流转的分季拍摄手法,使剧情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中展开。剧中多次出现的“麦浪”意象,既是生命轮回的视觉隐喻,也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思。当老年宁绣绣在陨石旁回望一生时,个体生命的线性时间被纳入土地的永恒轮回,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象征系统的精心建构强化了叙事的哲学深度。天牛石作为天外陨石,既是宇宙密码的载体,也是土地神性的见证。其表面的刀砍斧劈痕迹,记录着历史暴力与革命理想的碰撞;陨石上“耕者有其田”的刻痕,则是现代性话语对传统土地伦理的改写。独角牛的意象贯穿全剧,从宁绣绣初嫁时的倔强到封大脚牺牲前的温顺,象征着人与土地关系的动态嬗变。这种将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熔铸的叙事策略,使《生万物》具有了史诗般的艺术品格。

在视听语言层面,导演通过对比蒙太奇强化叙事张力。宁绣绣与苏苏的命运对比——一个在土地中重生,一个在礼教中凋零;封二“粪筐不离身”的吝啬与“舍地救女”的悲壮,这些对比不仅制造戏剧冲突,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剧中多次出现的“逆光”镜头,将人物轮廓融入土地的金色光晕,使个体生命与土地精神达成美学上的合一。

在城市化浪潮席卷乡土的今天,《生万物》的热播揭示了当代观众对土地文明的精神返乡需求。该剧通过土地伦理的重构、女性觉醒的隐喻与轮回叙事的哲思,完成了对农耕文明的现代性转译。当镜头扫过梯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褶皱,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密码。这种将地域叙事升华为文明叙事的创作实践,为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突围提供了宝贵范式。正如村口天牛石上的刻痕,《生万物》在当代影视版图上镌刻下了属于土地的诗学。

保护非遗,从关注我们开始!

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来源: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