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归队》不仅是一部抗战主旋律剧集,更是一部关于信念、生存与人性的心灵史诗。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在逆境中坚守道德、在绝境中保持希望、在黑暗中依然有举火前行的勇气。
■《归队》不仅是一部抗战主旋律剧集,更是一部关于信念、生存与人性的心灵史诗。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在逆境中坚守道德、在绝境中保持希望、在黑暗中依然有举火前行的勇气。
作者 |魏侨
编辑 |丁宇
一支失散的小队,一次“归队”之旅,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抗战故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归队》打破了传统抗战题材宏大叙事的方式,选择从六名普通战士的视角切入,以“小人物见大历史”的创作理念,使观众产生共鸣。
电视剧《归队》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而创作的重大主题作品。该剧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制作,高满堂、李立、汝盛、李洲编剧,臧溪川、赵阳执导,胡军、李乃文、陈靖可、袁姗姗、任彬、宋家腾领衔主演。
《归队》剧照
《归队》以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背景,故事从微观层面切入,在同题材作品中有着创新的一面,它节奏明快,采用多线叙事,带着东北特有的诙谐和幽默,让这场历史上的血战壮歌以更轻巧的方式落地,以此构建起一部具有高度现实主义和深刻人性温度的作品。
从内容层面看,《归队》没有刻意拔高人物、渲染口号,而是通过真实场景还原和深入的角色刻画,以“去神化”和“沉浸式”的拍摄方式,让故事既具备历史厚度,又具备现实感染力,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历史教育与精神熏陶。
从行业层面看,《归队》凭借其独特且创新的叙事角度、扎实的剧本功底,为主旋律剧集创作提供了新的范本。近年来,主旋律题材逐渐摆脱“概念化”“说教化”,转而追求更容易贴近普通人情感的创作视角,且已经有了较好的收获。
《归队》剧照
《归队》不仅是一部抗战主旋律剧集,更是一部关于信念、生存与人性的心灵史诗。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在逆境中坚守道德、在绝境中保持希望、在黑暗中依然有举火前行的勇气。
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长期聚焦“八年全面抗战”的创作大环境下,《归队》通过一支队伍的艰苦抗战经历折射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斗争史,这一题材选择本身便具备鲜明的历史纵深与行业突破性。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便将《归队》列为反映十四年抗战艰苦历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点电视剧项目;2025年6月至7月,该剧又先后在总局创作播出推进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被重点介绍,其题材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东北抗联作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人民武装部队,从1931年至1945年,始终孤悬敌后,在白山黑水间以游击战争对抗日寇,后期更转移至苏联整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的重要力量。《归队》正是以这一段鲜少被完整呈现的历史为背景,让观众得以窥见十四年抗战史中更隐秘、更壮烈的篇章。
编剧高满堂在创作时,始终秉持“小人物,大历史”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也成为剧集题材深度的关键支撑。“当时在研究的时候,我觉得正面写很多人都表现过,那抗联的这个故事还有没有什么切入点?思来想去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小人物,大历史。”高满堂在谈及创作角度时说。
高满堂将故事聚焦于一支抗联小队的六名普通战士,通过他们“突围、失散、寻找、重逢、变故、争取、过江、回国、归队”的九段人生历程,串联起东北抗联十四年的抗争史。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既避免了宏大历史叙事中常见的人物符号化问题,又让观众能通过个体命运的起伏,真切感知历史洪流的壮阔与残酷。
《归队》剧照
剧中不仅再现了抗联战士在深山老林中的游击生活,还通过“抬参”“矿难”“劳工营”等情节,勾勒出东北地区在日伪统治下的社会生态。这些内容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基于大量民间口述和历史档案的真实再现。
为了让题材落地,高满堂早在2005年至2011年创作《闯关东》三部曲时,便开始积累抗联素材,彼时他采访的30多位抗联战士如今均已离世,为创作《归队》,他又再次深入黑龙江,采访88国际旅的后人,“这些收获都表现在剧里了”。正是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扎实的素材积累,让《归队》的题材呈现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情感温度。
《归队》剧照
与此同时,《归队》还突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地域局限与视野边界,将东北抗联的斗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剧中,抗联小队在与大部队失联后,历尽艰险转入苏联与其他抗联部队会合,这段剧情不仅生动展现了国际社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团结协作,更凸显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导演臧溪川说:“《归队》是我们献给黑土地和那段血火岁月的一首信念史诗。”这份“史诗感”不仅源于对本土历史的还原,更来自对历史全球意义的认知。正如剧集所传递的,东北抗联的斗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抗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视野拓展让剧集的题材价值超越了单一的历史纪念,具备了更广泛的国际共鸣基础。
《归队》的题材选择也为主旋律剧集创作开辟了新路径。它的成功证明了主旋律题材并不是必须依赖宏大的历史场面或知名英雄人物,聚焦普通个体的命运轨迹同样能承载厚重的历史主题。正如高满堂在超前观剧会中所说:“我们把视角放低,写了一群普通的战士、可爱的孩子,写了一个小分队的故事,从六个人的突围、失散、重逢,从小视角串起了大链条。”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模式,既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也为主旋律题材注入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归队》之所以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沉浸感,核心在于主创团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守。从剧本打磨到实景拍摄,从细节还原到演员演绎,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贴近历史真实,让“十四年抗战”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与斗争场景。
《归队》剧照
剧本创作的扎实是现实主义的根基。高满堂携李立、汝盛、李洲三位编剧,前后花费近三年时间打磨剧本,其间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采风调研,广泛收集一手史料。“在开发创作的四年间,主创团队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风调研,采访了多位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后人,同时广泛收集一手史料。”
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让剧本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有迹可循。比如剧中老山东(胡军饰)和田小贵(陈靖可饰)从牲口粪蛋中寻找残存粮食,看似“粗粝”,却正是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生存艰难的真实写照。在高满堂看来,“年代戏最好的观看体验就是沉浸式的,我们是希望观众真的能沉浸下去,能被带入进去”。这种对生活真实的尊重,让剧本摆脱了抗战剧常见的“神化”套路,转而呈现出“在困境当中寻找生存、在绝望当中寻找希望”的真实人性轨迹。
《归队》剧照
正如高满堂所说,剧中人物是“有动摇、有徘徊、有逃亡的,紧紧抓住这些真实的情感,从他们的抉择中展开故事”。
为了还原东北抗联的战斗环境,剧组深入长白山腹地,完成70%以上的实景拍摄,甚至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中搭建抗联密营。这些场景往往隐藏在山林深处,车辆无法通行,剧组工作人员只能在极度严寒中,徒步将沉重的摄影设备、道具搬运至拍摄地。
回忆起创作历程,臧溪川感慨地说:“东北多变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给拍摄带来了严酷的挑战。尤其是东北进入9月之后,日照的时间明显变短,每一天我们需要争分夺秒,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里,大家在凌晨三四点就要出发去往现场准备,以确保天一亮就能开机,无论风霜雨雪,都要在荒山野岭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
《归队》剧照
即便如此艰苦,“从未听过有人抱怨,这份近乎‘傻气’的坚持与团结,源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敬畏,对剧中人物的热爱,对‘归队’精神的深切共鸣”。
低于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寒风凛冽,积雪没过膝盖,这种对拍摄环境的极致追求,让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不仅是壮美的东北风光,更能直观感受到抗联战士在极寒、极苦环境下的抗争不易。正如臧溪川所说:“镜头必须忠实记录下东北的广袤、厚重、粗犷和它那刀劈斧凿般的棱角。既要展现白山黑水的壮阔与旖旎,更要拍出人在严苛自然面前的渺小、顽强与不屈。”
在道具、服装、造型等细节上,主创团队同样精益求精。美术指导王力刚曾参与《战狼2》《破冰行动》等创作,造型指导陈敏正则为《影》《悬崖之上》打造过经典造型,二人在《归队》中延续了对细节的严苛要求。
《归队》剧照
臧溪川明确要求:“服装、化妆、道具,拒绝一丝虚假。每一块补丁的位置,每一道伤痕的形状,每一件旧物的包浆,都必须严丝合缝地贴合角色的身份、经历、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战争的摧残下的状态。”
剧中抗联战士的服装,不仅布料粗糙、颜色暗沉,补丁的位置也根据角色的战斗习惯、生活经历精心设计。比如老山东作为排长,经常带队行动,裤腿、袖口的补丁更多;田小贵作为年轻战士,服装相对整洁但也布满磨损痕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还原,让角色一出场便自带“年代感”。臧溪川表示:“演员必须扎根于角色的年代、环境和身份,这些细微的‘年代感’,是让观众信服的关键。”
剧中大量的骑马、凫水、枪战、爆破等戏份,演员均亲身完成,拒绝使用替身。“演员必须亲身投入,力求专业呈现,替身和比画是对创作、对职业、对历史的亵渎。”臧溪川的这番话,既是对演员的要求,也是主创团队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守。
《归队》剧照
《归队》的演员们在深山野林中摸爬滚打,在冰冷的溪流中涉水前行,甚至亲自完成塌方、爆破等危险场景的拍摄。这种置身在极端而真实的环境下的“沉浸式”演绎,让演员给出最真实的反应,使角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段情感都充满真实力量,比任何表演技巧都更能穿透屏幕,让观众触摸到抗联战士的热血与信念。
不同于传统抗战剧对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塑造,《归队》以“去神化”为核心,将六位普通抗联战士置于生存困境与人性考验中,通过对他们性格、情感、命运的细腻刻画,打造出一组有血有肉、可感可共情的抗联战士群像。正如高满堂所说:“我们要去神化而聚焦人,把人更具体化、更真实化,而不是神化到无所不能。”
作为小队的核心灵魂,胡军饰演的老山东(鲁长山)是剧集角色塑造的重中之重。胡军将这个角色概括为“复杂、执着、可爱”,并坦言“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觉得很稀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类型的抗日题材剧本,也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艰苦的战士”。
《归队》剧照
在胡军的演绎中,老山东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又当爹又当妈”的队长。他会像老母鸡护崽一样呵护年轻的田小贵,在复杂的困境中总会展现出一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江湖智慧,在各方势力中灵活周旋。当他与家人重逢时展现出的柔软与无奈,正是那个年代里抗联战士们真实的取舍与挣扎。这种“想留却不能留”的挣扎,让老山东超越了“英雄”的符号,成为一个有牵挂、有软肋,却因信念而坚韧的普通人。
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成长。前期的他救了最多的人,却遭遇最难的命运。他遇事冷静、善于权衡,却在一次次的绝境中一度迷失自我。这种“不完美”和对人性复杂的展示恰恰让角色更显真实。
李乃文 饰 汤德远
臧溪川说:“我们想要展现战争这张巨网下,真实的人如何在恐惧中生出勇气,在迷茫中找到坚定,在绝望里点燃希望。这些人性的复杂切面,才是这部剧最动人的心跳。”
袁姗姗饰演的兰花儿则打破了抗战剧女性角色符号化的困境。不同于以往抗战剧中女性多承担后勤工作的设定,兰花儿既是能持枪杀敌的战士,也是能在战场上抢救伤员的军医。她可以在一次次遭遇日寇时果断地开枪御敌,也能在手术时一边用“想不想娶媳妇”的话语转移伤员注意力,一边精准取出子弹。在她身上,既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鲜活,又有“中华民族女性精魂”的厚重。
袁姗姗 饰 兰花儿
陈靖可饰演的田小贵、任彬饰演的高云虎、宋家腾饰演的万福庆共同构成了抗联小队的“青春群像”。田小贵是战场上的神枪手,也是需要老山东呵护的年轻人,在他身上有一种清新的锐气,展现出角色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高云虎“充满男性气概”,是小队中的武力担当,却也在被大阔枝救助后显露出“硬汉柔情”;万福庆“心直口快、执着坚定”,既是小队的“开心果”,也是危难时刻的“讲义气”担当。
陈靖可 饰 田小贵
任彬 饰 高云虎
宋家腾 饰 万福庆
六位主角、多位配角共同构成的抗联战士群像,之所以能让观众共情,核心在于主创团队始终将“人”放在首位。他们有恐惧、有动摇、有牵挂,却因“归队”的誓言与抗战的信念,在困境中坚守初心。
正如高满堂所说:“我们写了这样一群举着火把的人,星星之火永远不可磨灭,白山黑水英雄的赞歌永远不会停歇。”
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剧集,不仅要还原历史,更要传递精神、启迪当下。《归队》以“归队”的誓言为线索,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核,同时通过真实的故事与鲜活的人物,让这份精神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具备深刻的现实意义。
剧集的思想内核,首先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这20字抗联精神,不仅是剧中人物的行动指南,更是剧集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核心精神。老山东为践行“就算只有一个人活着,也要找到部队、找到党”的誓言,历经千难万险寻找队友,德远在迷失后重新坚定信念。剧中每一位角色的选择,都是抗联精神的具体体现。
《归队》剧照
胡军在谈及对这一精神的理解时说:“在拍戏的过程当中,沉浸到角色以后,我又升起了另外一份感动。如果说这就是抗联精神的话,那这就是中国人血脉里自带的抗争精神,深藏在我们的骨血之中,这是演不出来的。”这种“刻在骨血里”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能够凝聚力量、抵御外侮的根本原因,而《归队》则通过个体命运的故事,让这种精神变得可知、可感、可传承。
剧中的“归队”不仅是指物理上的重新集结,更是指精神上的回归与坚守。高满堂将全剧划分为“突围、失散、寻找、重逢、变故、争取、过江、回国、归队”九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对人物信念的一次考验。最终,他们不仅在组织上归队,更在精神上完成了对抗日救亡信念的彻底升华。归队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信念的选择。
从现实意义来看,《归队》以文艺作品的形式为当代观众厘清“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认知提供样本。长期以来,“八年全面抗战”的叙事更为大众所熟知,而东北抗联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便开始的十四年抗争,却较少被完整呈现。《归队》通过具体的故事,让观众了解到东北抗联“孤悬敌后、牺牲巨大、环境艰难”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归队》剧照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这种历史认知的普及,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的敬畏。臧溪川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凝聚了血汗与真情的作品,向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将他们用生命诠释的‘归队’精神传递给今天的观众。”历史不该被遗忘,英雄不该被辜负,而那份“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信念与勇气,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前行的动力。
这部剧也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让红色基因得以赓续。在快节奏的当下,年轻观众对主旋律剧集的接受度往往取决于作品是否真实、鲜活。《归队》让年轻观众看到“英雄”也曾是普通人,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比如田小贵从懵懂少年到成熟战士的成长,与当代年轻人的成长轨迹有共通之处;兰花儿“能刚能柔”的女性形象,也契合了当代女性对独立、坚毅品质的价值追求。
《归队》传递的精神超越了战争语境,成为当代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动力。一如导演臧溪川对剧集的期待:“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的缅怀,对和平的珍视,并在面对各自人生困境时,注入一份‘打不散’的勇气与力量。”
来源:博客天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