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麦兜今年5月20日,《痴人之爱》这部精品短剧在小红书掀起了2亿话题量的讨论热潮。这部主打“替身文学+禁忌之爱”的精品短剧,不仅收获了许多小红书观众的喜爱,也为小红书做短剧打响了头炮。而《痴人之爱》的编剧芭了芭蕉,是一名个人风格极其强烈、主做精品短剧的编剧。
文|麦兜今年5月20日,《痴人之爱》这部精品短剧在小红书掀起了2亿话题量的讨论热潮。这部主打“替身文学+禁忌之爱”的精品短剧,不仅收获了许多小红书观众的喜爱,也为小红书做短剧打响了头炮。而《痴人之爱》的编剧芭了芭蕉,是一名个人风格极其强烈、主做精品短剧的编剧。她的代表作有姐弟恋题材的《江南时节》、豪门权斗题材的《声色犬马》和虐恋题材的《痴人之爱》等。在剧情悬浮、同质化严重的短剧市场中,芭了芭蕉的短剧往往因人物的复杂性、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暧昧拉扯,被观众所喜爱和认可,有观众称:“编剧做出了短国里的细糠,让短剧有了电影的艺术质感。”
骨朵:您为何有勇气不断挑战市场的既定规则?芭了芭蕉:因为我是被动进入了短剧市场,刚刚好“歪打正着”。我的第一部剧是由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成,这部剧火了,平台方由此对我建立了信任,也更尊重我的创作想法。我不需要刻意对标现有短剧,也不必照搬套路,可以真正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而事实也证明,观众是能接受的。我现在不怎么看短剧,也不会在创作时刻意区分“长剧人物”和“短剧人物”,只是书写正常的人物逻辑和有趣的故事。骨朵:您认为编剧应如何在市场与创作之间取得平衡?芭了芭蕉:编剧可以关注市场,但不能被它完全掌控。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创作能力本身。有些人靠运气写出了爆款,但没有持续输出的实力;有些人只会写标签化、扁平的内容,一旦离开固定套路就难以驾驭。真正的好剧本,需要扎实的叙事和人物塑造,而不是一味堆砌流行元素。骨朵:您如何看待短剧精品化的未来?芭了芭蕉:核心还是回归故事本身。不管什么题材、什么设定,真正完整地讲好一个故事,塑造有层次、有血肉的人物,而不是情节支离破碎、全靠套路拼凑。哪怕是“魂穿”这样离奇的设定,只要真实落地、情感可信,观众依然会相信、会买单。太浮夸、太悬浮的内容很难持续赢得市场。骨朵:对于刚入行或希望进入短剧行业的编剧,您最重要的三条建议是什么?芭了芭蕉:一是抓住故事的核心。比如这本书的重点是女主复仇,就牢牢抓住核心来写。不论制片方如何要求你对标或修改,尽量保持创作初心,在对标的基础上做自己的创新。二是注重人物塑造。避免角色扁平化和千人一面,女配不一定要张牙舞爪,男配也不一定要阴狠毒辣,每个人物都应有其合理的行为动机和复杂性。三是讲一个完整且真实的故事。哪怕题材架空,也要让它接地气、有真实感,脱离现实太远的内容很难引发观众共鸣。原标题:《专访《痴人之爱》编剧:讲好故事,才能成为短国细糠》 来源:圆扁眯眯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