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的河山》《归队》两部抗战剧先后陷入口碑与播放量的双重困境,市场难免对这一题材产生“审美疲劳”的质疑——难道抗战剧真的只能在“抗日神剧”的套路里打转,或是在宏大叙事中失去打动观众的力量?就在此时,《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景岚阅》三部待播抗战新作悄然登
当《我们的河山》《归队》两部抗战剧先后陷入口碑与播放量的双重困境,市场难免对这一题材产生“审美疲劳”的质疑——难道抗战剧真的只能在“抗日神剧”的套路里打转,或是在宏大叙事中失去打动观众的力量?就在此时,《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景岚阅》三部待播抗战新作悄然登场,它们以差异化的叙事视角、扎实的历史底色与鲜活的人物塑造,试图打破题材困局,为抗战剧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提及抗战剧,观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冲锋陷阵的战士。而《阵地》却将目光投向了一群特殊的“战士”——以郭沫若、夏衍、田汉、茅盾为原型的爱国文化人士,用“文武双线并行”的叙事,勾勒出1938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的壮阔图景。在这部剧中,“阵地”有着双重含义:前线战士用枪炮筑起保卫家国的军事阵地,后方文人则以笔墨为武器,在舆论战场搭建起精神防线。
剧中,冯绍峰饰演的文化学者,在日军轰炸的废墟中抢救珍贵典籍,用一篇篇檄文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李晨塑造的报社编辑,冒着生命危险传递进步思想,将报纸办成了“不落幕的抗日讲堂”;王丽坤饰演的话剧演员,放弃安稳的生活,带领剧团深入乡村、前线,用舞台演绎家国情怀;王劲松则以细腻的演技,诠释出文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挣扎。
不同于传统抗战剧对战争场面的过度渲染,《阵地》更注重挖掘“笔墨硝烟”背后的精神力量。当话剧《保卫卢沟桥》在简陋的戏台上演,台下军民热泪盈眶、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进步报纸冲破封锁,在街头巷尾传阅,文字变成了点燃希望的火种——这些场景没有激烈的枪战,却比炮火更能触动人心。
它让观众明白,抗战不仅是军人的战场,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战场,文人的笔与战士的枪,同样能为家国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八千里路云和月》跳出了“将军统领千军万马”的传统抗战叙事框架,将镜头对准了国民党抗日将军张云魁与普通士兵孟万福,用“双线交织”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关于愧疚、救赎与坚守的故事。
王阳饰演的张云魁,并非完美的英雄形象。他有军事家的谋略,却也因上级的错误指挥,导致全军覆没,陷入深深的自责。战败后,他将一家老小托付给侥幸存活的孟万福(张桐 饰),自己则投身游击队伍,试图用余生弥补过错。
剧中,没有“手撕鬼子”的浮夸情节,只有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张云魁在游击战中屡遭挫败,一度陷入绝望;孟万福带着将军家眷躲避日军追捕,在饥饿与恐惧中挣扎,却始终没有放弃承诺。
万茜饰演的张云魁妻子,同样打破了“将军夫人”的刻板印象。她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主动承担起照顾家人、联络地下组织的责任,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曹磊、黄澄澄等演员塑造的配角,也各有亮点——他们是乱世中的小人物,有恐惧、有私心,却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了挺身而出。
这部剧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解构了“英雄”的定义。张云魁不是战无不胜的战神,他会犯错、会痛苦,却在愧疚中找到了救赎的方向;孟万福不是身怀绝技的特工,他只是个普通士兵,却用平凡的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张云魁与孟万福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重逢,没有热烈的欢呼,只有相视一笑的释然——这一幕,让观众看到了英雄的平凡与伟大,也感受到了战争年代小人物的坚韧与温暖。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侧重“温情与坚守”,那么《景岚阅》则以“直面历史、还原真相”的勇气,成为三部新作中最具冲击力的一部。该剧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通过731陈列馆工作人员小金、中国平民佟长富、日本制图员荒川良平三个角色的视角,撕开历史的伤疤,展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尹正饰演的小金,为了填补史料空缺,跨国取证,在日本档案馆、亲历者家中奔波,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阻挠,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真相;江奇霖饰演的佟长富,本是普通农民,却因马匹被日军强征,被迫为731部队送货,意外目睹了人体实验的残酷场景,从此走上揭露真相的道路;章宇则挑战了极具争议的角色——日本制图员荒川良平,他最初对部队的暴行一无所知,当亲眼看到囚犯遭受非人折磨后,内心受到巨大冲击,最终选择冒险解救囚犯、记录罪行。
《景岚阅》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却也避免了对日军角色的脸谱化塑造。荒川良平的转变,让观众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也看到了良知未泯者的挣扎与反抗。剧中,当荒川良平将记录罪行的图纸偷偷交给佟长富,当小金在国际法庭上展示731部队的罪证,历史的真相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不屈的抗争。
这部剧的意义,不仅在于揭露罪行,更在于提醒观众: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正如剧中731陈列馆的标语所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景岚阅》用真实的故事,让观众在震撼中思考历史的重量,也让抗战剧承载起更多的历史教育意义。
从《阵地》的文人抗战,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小人物叙事,再到《景岚阅》的历史真相还原,三部抗战新作以各自的特色,展现了题材创作的多种可能。它们摆脱了“抗日神剧”的套路,不再依赖宏大场面与夸张情节,而是将重心放在历史真实、人物塑造与精神内核上——这或许正是抗战剧突破困局的关键。
当观众在剧中看到文人用笔墨唤醒民众,看到小人物在乱世中坚守承诺,看到历史真相被一点点揭开,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剧情的吸引力,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共鸣。期待这三部作品能够不负众望,用扎实的创作打破市场对抗战剧的固有印象,让这一题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更多观众在光影中读懂历史、铭记初心。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