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一栋房子能替你存下三代人的眼泪和笑声,你会不会立刻订好闹钟,9月4日蹲点开播?”
“如果一栋房子能替你存下三代人的眼泪和笑声,你会不会立刻订好闹钟,9月4日蹲点开播?”
老洋房在上海不算稀奇,可它偏偏被拍成了30集的“时光压缩包”。
1930、1950、1990,三个年份像三道折痕,把整栋楼折进一部剧里。
先说1930那段。
林斯允留洋回来,家道中落,洋房直接改妇产医院。
听起来像爽文,可当年上海留洋女医生不到200人,能做主刀的只有个位数。
她接生的第一个产妇,是隔壁绸缎庄的小姐,孩子落地不到十分钟,窗外就传来枪响——日军炸闸北。
血腥味混着消毒水,镜头没拍大场面,只给女医生一双发抖的手。
转眼1950,洋房变工厂车间。
易弋出场就带“原罪”——前军统官太太。
档案里写着“历史不清”,想拿布票都得排在最后。
她偷偷把旧旗袍拆了,比着《人民画报》做列宁装,被女工“资产阶级情调”。
文朴一句“技术无罪”把她留下,两人隔着缝纫机谈恋爱,镜头里那台“蝴蝶牌”脚踏机,现在闲鱼能卖六千。
1990最接地气。
叶希宁下岗,向北川辞职,两人把车间改成服装档口。
第一批货是广州倒腾来的牛仔裤,一条赚八块,夜里数钱数到手指黑。
镜头扫过墙面,还留着1950年的标语,只是被货架挡住一半。
演员名单像开盲盒。
童瑶再演年代女强,刘奕君这次不演反派改老干部,最惊喜是林允,民国戏里少见的大光明发型,居然没翻车。
幕后细节更戳人。
剧组把真·老洋房租下来,三层楼拆了重装三次。
1930年的瓷砖是从市场淘的,1950年的机器借自苏州纺织博物馆,1990年的卷帘门干脆找了家倒闭的个体户。
美术指导说,最难的是做旧——“新东西做旧容易,旧东西做旧太难”。
观众最担心的“年代滤镜”这次没出现。
预告片里,1930的灯泡发黄,1950的灯泡发灰,1990的灯泡终于亮白。
光的颜色,就是时间的脚印。
9月4日上线,刚好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后。
平台排期很鸡贼,把历史节点和追剧日历绑在一起。
想二倍速?
建议别,镜头里藏着太多“一秒信息”:1930的产床脚刻着“林”字,1950的缝纫机踏板磨到发亮,1990的牛仔裤吊牌印着“Made in Shenzhen”。
看完只想说一句:房子不会说话,但它记得所有事。
来源:雪中感受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