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虽然是村里首富宁学祥的妻子,但她善良仁义,不管是对待家里的下人,还是村里的穷苦百姓,都是一样的好。
文\乡晨
在天牛庙村,人人提起绣绣娘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一句“好样的!”
她虽然是村里首富宁学祥的妻子,但她善良仁义,不管是对待家里的下人,还是村里的穷苦百姓,都是一样的好。
她对来家里做工的郭二娘像亲姐妹一样,还让年幼的郭二跟闺女绣绣一起玩,一点也没有有钱人的架子和对穷人的歧视。
她还给跟绣绣一起玩的童年封大脚塞2个馍馍,感谢他总是背着绣绣玩,正是她这些善良的举动,才让绣绣在马子窝能够幸免受辱,还安全逃了回来。
虽然宁学祥坐拥700亩土地,但是真正撑起宁家家族门面的却是绣绣娘,她一生都在为丈夫和家族的利益着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绣绣娘临终前,只跟宁学祥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她要4寸厚的寿材。
乡晨去查询了一下,在故事发生的民国时期,4寸厚的寿材其实就是普通平民使用的规格。
这就让人奇怪了,一个首富家的地主婆,临终的唯一要求,居然是要一付普通平民使用的寿材,这不符合常理啊,她为什么要提这种要求呢?
乡晨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绣绣娘的想法,其实这个要求背后,饱含着绣绣娘对宁家和丈夫的一片苦心啊!
01 为家族和丈夫的利益考虑
剧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在绣绣从马子窝回来,又下嫁给大脚以后,绣绣娘因为心疼和思念闺女卧病在床。
儿子宁可金见娘思女心切,绣绣又发誓不回宁家,就提议套车带娘去大脚家见绣绣。
绣绣娘听完后马上拒绝了,她对儿子说,要顾及宁家和宁学祥的脸面。
绣绣和爹闹别扭是全村人都知道的事,如果这时候宁可金带着绣绣娘去大脚家看望绣绣,就会让宁学祥下不来台,以后也无颜面对自家的租户。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绣绣娘虽然气宁学祥不救女儿,但她还是以大局为重,始终在维护宁家和丈夫的颜面。
她跟宁学祥夫妻多年,非常了解丈夫的节俭和抠门的个性,他对土地和金钱的在意程度甚至要高于亲人。
绣绣娘在临终前提出说要4寸的寿材,这其实不只是在说寿材本身,而是提出了一个办丧礼的规格,因为丧礼的规格和寿材的档次肯定是互相匹配的。
她其实是在用这种方法告诉宁学祥,自己的后事要一切从简。
这就是绣绣娘的大局观,她在临终前,还在为丈夫和家族的长远利益做打算。
02 维护家庭的和睦
绣绣娘和宁学祥一生共养育了3个子女,大儿子宁可金和两个女儿绣绣、苏苏。
这时候,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因为绣绣被绑票,加上苏苏替嫁的事(主要因为爹的抠门),她们都跟爹闹得很不愉快。
大儿子宁可金也因为两个妹妹的事,对宁学祥颇有微词。
按照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对于亲人的丧礼那是相当重视的,丧礼的规格,也代表了对去世亲人的重视程度。
如果此时,绣绣娘过世以后的丧礼办得过于简单,那宁家的三个子女肯定不答应,甚至会因此而跟宁学祥加深矛盾。
绣绣娘正是预见到了这些,才会主动提出自己的丧礼一切从简。逝者为大,通常逝者的遗言也会得到尊重。
如果子女们知道了,这是娘的遗言,就算他们对爹有意见,应该也不好再发作。
所以,这个要求是绣绣为了维护家庭和睦所做出的最后努力。
03 避免铺张浪费
从绣绣娘日常的穿着,加上她能跟宁学祥这个吝啬鬼,一起生活这么多年,还毫无怨言,说明她也是一个不图享受,勤俭持家的人。
所以她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事,办得太铺张浪费。
还是回到剧中,在绣绣娘的丧礼上,二叔宁学瑞跟宁学祥商量请一个鼓乐班子,3天出殡;旁边的宁可金不愿意了,非要请2个鼓乐班子,7天出殡(就是要大操大办的意思)。
这时候宁学祥说:“你这样大操大办,你以为你娘愿意啊!”宁可金听了,马上就不说话走开了。
这是因为儿子心里也清楚,母亲生前是个节俭的人。如果丧礼大操大办肯定不符合娘的本意,无法让她安息,所以他才默认了。
04 写在最后
俗话说:贤妻旺三代,良母兴百年!
绣绣娘是一位善良仁义、有大智慧的女人。宁家正是因为有了绣绣娘这枚定海神针,才能得到村民的肯定和尊重,越来越兴旺,成为了天牛庙村的首富。
绣绣娘的处事方法和人生哲学,放在百年后的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您喜欢绣绣娘吗?您觉得绣绣娘要4寸厚寿材是什么用意?欢迎留言讨论啊!
来源:未央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