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兵强化“十四年抗战”主题,探讨电视剧《归队》的重要作用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4 12:27 1

摘要:其实,二战的开端并不完全是欧洲史学界习惯说的1939年德国攻占波兰那会儿,而是说日本侵占中国的那一刻。中国真是在反法西斯的阵线上扛起了大旗,算得上真正的起点。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役中,算是第一个站出来跟侵略者拼搏的。

在二战那阵子,美国总统罗斯福算是挺身而出,带头对抗侵略者。

其实,二战的开端并不完全是欧洲史学界习惯说的1939年德国攻占波兰那会儿,而是说日本侵占中国的那一刻。中国真是在反法西斯的阵线上扛起了大旗,算得上真正的起点。

——联合国现在的秘书长还是古特雷斯。

刚才那场阅兵真是让人心潮澎湃,看得热血沸腾哩。

这次阅兵除了强调“强国”、“和平”等核心主题,还展现了不少新式武器,亮点十足。同时,突显“14年抗战”这段历史,也是这次盛典的一个重要特色。

比如军乐团那14个队形的安排,14架飞机喷射出的14条彩带,以及坚持了14年的东北抗联军旗展现,都在传递着“14年抗战”这段历史的理念。

从众所周知的“8年抗战”到“14年抗战”的说法,不光是数字变大了,更是把中国抗战的时间拉长了6年,表达了那段艰难岁月的漫长历史。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拉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在这样的氛围和背景下看《归队》,能更深刻体会这部回顾“14年抗战”、展现“东北抗联”的电视剧,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1. 14年抗战表明:中国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用“八年抗战”来描绘中国的抗日战争,那句“坚持抗战八年多”出现在著名歌词里,进一步让“八年抗战”这个说法深入人心。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六年里,抗战的事迹很少被提起,甚至被淡忘了。

一直到2005年,“十四抗战”才被党和国家正式重视,也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14年抗战”这个说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中国是拉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先驱”也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今天的阅兵再次加深了“14年抗战”的观念,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十四年抗战”氛围。

它向全球展示:中国抵抗战争的起点,比埃塞俄比亚对抗意大利法西斯提前了4年;比西班牙反击德、意法西斯早了5年;比波兰反抗德国法西斯早了8年;比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日太平洋战争都提前了10年。

它郑重声明:中国率先挑起了反法西斯战斗的大旗,成为二战中东方主要的战场。

这一铁的事实验证了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那句公正的评价: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役中,率先挺身而出,同侵略者奋勇作战。

让中国坚持了14年抗战、并打响第一枪的,正是东北的军民们。

自“九一八事变”那天起,由东北的爱国官兵、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和绿林英雄共同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就开始了勇敢与日本侵略者的血战。1931年11月在齐齐哈尔江桥发起的保卫战,成为东北抗战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役以及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起点。

之后改叫作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在白山黑水间,长期与日军周旋斗争。

他们没有重型武器,也没有后勤保障,甚至经常挨饿受冻,但仍然歼敌18万,延缓了日军进入我们国家腹地的步伐。靠着自己无比的牺牲精神,筑起了一道守护全国人民安宁的坚固长城,这段传奇被誉为人类战争史上最艰难卓绝的抗战奇迹。

2.《归队》中抗联战士的信仰与牺牲,铺筑了93阅兵的第一块基石。

目前正在播出的《归队》这部剧,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东北抗联那段苦难而壮烈的奋战历程,堪称一部悲壮的史诗。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剧情来看,抗日小分队的遭遇简直就是当时东北抗联处境的缩影,无论是人物塑造、剧情发展还是道具设定,都非常贴近真实,感人至深。

抗联小分队在敌人厉害我方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6个人。为了保住火种,排长老山东叫大家分头行动,然后在松林镇集合。

于是,那6个战士就踏上了一段异常艰难的生死考验之路。

他们在荒无人烟的林海雪原里一边走,一边忍着饥饿,啃点树皮;口渴了,就喝点雪水;累了,天当被子,地当炕,硬撑着继续前行。

胡军演的那个老山东吃马粪时发现还剩下未消化的玉米粒的场景,真的把不少观众都看哭了。

在小分队冲击逃生的过程中,一半队员被日军抓进工事里做苦工,遭受了残忍的压榨和凌辱。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幸运逃脱,结果又被伪军逮住,打得满身是伤,几乎命悬一线。

卫生员花儿看到母亲被伪军击毙,紧接着又遇上日军封堵,差点被不良对待,幸好被土匪头目小白马及时救下,藏身山寨之中。

就算花儿在山寨安了家,有了孩子,还把土匪们拉到抗战队伍里,可终究还是被日军的子弹击中,走了。

花儿牺牲的场景真是惨得令人看了都忍不住心碎,直掉眼泪。

这事儿全都展现了东北抗联当时那种生活的困境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就是这样的,《归队》里的抗联战士们依旧没放弃自己的信念。

剧里的小鬼和云虎,正是这个道理的最佳例证。

小贵是个从大家族出来的,回到家就像进入了蜜罐似的,天天吃得胖胖的、喝得尽兴。不过,他们还是违抗父亲的心意,冒着危险、挨饿,只想着“归队”。

云虎艳的运气不错,不光是被那美貌的酒馆老板救了一回,还被人家当作“上门女婿”认了。

面对冒着生命危险对抗日寇,还是留在那温馨的地方,云虎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坚决“回到队伍”去。

明显,《归队》不只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信念,代表着“消灭鬼子、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

正是凭借这份信念和那股血性,东北抗联坚守抗战14年,为最终取得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多亏了抗战的胜利,才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繁荣富强,也才有了今天这么壮观盛大的阅兵盛典。

这个角度来看,东北抗联可是打下了93阅兵的那块坚实的基础哦!

来源:徐大聪明在娱场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