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开播!年代剧新王炸携强阵容来袭,《生万物》都得靠边站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4 19:01 2

摘要:1927年的豫西山区,秋老虎还赖在天牛庙村的上空,晒得土路裂开半指宽的缝。村东头宁家大院却热闹得反常,红灯笼从门楼挂到后院,裁缝连夜赶制的绸缎嫁衣搭在雕花梳妆台上,只差给大小姐宁绣绣披上——今天是她嫁给镇上乡绅费文典的日子。

1927年的豫西山区,秋老虎还赖在天牛庙村的上空,晒得土路裂开半指宽的缝。村东头宁家大院却热闹得反常,红灯笼从门楼挂到后院,裁缝连夜赶制的绸缎嫁衣搭在雕花梳妆台上,只差给大小姐宁绣绣披上——今天是她嫁给镇上乡绅费文典的日子。

宁绣绣坐在镜前,手指绞着衣角,脸上没半分新娘的欢喜。她早听说费文典是个只会抽大烟的纨绔,可父亲宁学祥铁了心要靠这门亲事攀附权贵,连她偷偷求过的“缓一缓”都没应允。吉时快到,唢呐声从村头飘来,宁家下人正忙不迭地搬嫁妆,院门外却突然传来一阵枪响,紧接着是管家慌慌张张的叫喊:“不好了!大小姐被土匪绑走了!”

宁学祥手里的烟杆“啪”地掉在地上,土匪留下话,要他拿十亩良田的地契赎人。他在院里转了三圈,看着自家粮仓和刚买的新地,咬着牙不肯松口。二女儿宁苏苏躲在门后,看着父亲通红的眼,突然攥紧了袖口:“爹,让我替姐姐嫁吧,费家不能得罪,咱家的地也不能丢。”

就在宁家忙着遮掩替嫁的事时,另一边的封家坳,猎户封大脚刚从山里扛着野猪回来。他听说了宁家的事,心里骂了句“宁老财冷血”,转身就抄起猎枪,带着两个兄弟往土匪窝的方向走——他看不惯有人在自己的地界上作恶,更不希望好好的姑娘落进火坑。三天后,封大脚把浑身是伤却眼神倔强的宁绣绣带回了封家坳,宁绣绣看着眼前这个满脸胡茬、手上沾着血却眼神温和的男人,突然跪在地上:“大哥,我不回宁家了,你要是不嫌弃,我就嫁给你。”封大脚愣了愣,看着姑娘眼里的决绝,重重地点了点头。

宁绣绣嫁进封家的第一天,就闹了个“笑话”。清晨天刚亮,她学着村里媳妇的样子去挑水,结果木桶刚碰到井沿就滑了下去,溅了她一身泥。封大脚从地里回来看到,没笑她,只是默默拿起木桶,三两下就打满了水,还蹲下来帮她擦裤脚上的泥:“别急,庄稼人的活,得慢慢学。”

从那天起,宁绣绣就跟着封大脚学过日子。她不再穿绸缎,换上粗布衣裳,跟着婆婆学纳鞋底,指尖被针扎得满是小洞也不吭声;跟着封大脚去地里种麦子,弯腰除草弯得腰杆发酸,却看着种子在土里扎了根,心里生出莫名的踏实。有一次,她看到邻居王婶家的孩子饿肚子,想起自己以前在宁家顿顿有肉的日子,偷偷把家里的玉米面拿给王婶,封大脚知道后,不仅没怪她,还多扛了半袋土豆过去:“乡里乡亲的,就得互相帮衬。”

日子一天天过,宁绣绣渐渐摸清了乡野的脾气。她会在傍晚坐在门槛上,等封大脚从地里回来,递上一碗凉好的茶水;会在封大脚夜里去巡山时,给他缝个装火石的小布袋;封大脚也会在赶集时,给她买块花布,虽然嘴上说着“给你做件新衣裳,别让人觉得我亏待你”,耳朵却悄悄红了。有一回,村里下大雨,地窖里的红薯要被淹了,两人一起冒雨搬红薯,封大脚把自己的蓑衣披在她身上,自己淋得浑身湿透。宁绣绣看着他滴水的头发,突然伸手帮他擦了擦,封大脚僵了一下,反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烫得她心跳加速——那是他们第一次牵手,在满是红薯香的雨夜里,两颗心慢慢贴在了一起。

那年冬天,村里来了个叫杜春林的先生,说是从城里来的,要给村里的孩子教书。宁绣绣闲着没事,也常去听课,听先生讲“男女平等”“反抗压迫”,心里像被点亮了一盏灯。有一次,杜先生说“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也能做大事”,宁绣绣突然站起来:“先生,我能教村里的媳妇认字吗?她们也该知道外面的世界。”

杜先生很支持她,宁绣绣就在自家院子里摆了张桌子,每天晚上教媳妇们认字。一开始,有人觉得“女人认字没用”,可看着宁绣绣耐心地教她们写自己的名字,教她们读“庄稼人的地,该自己做主”,来的人越来越多。有一回,村里的李叔要把女儿卖给邻村的老光棍换彩礼,宁绣绣带着几个媳妇找上门,拿着杜先生教的“法理”跟李叔讲道理,还凑了些钱帮李叔渡过难关,最终保住了姑娘。

这事之后,宁绣绣在村里的威望越来越高。她不仅教大家认字,还跟封大脚一起,带着村民修水渠,解决了地里缺水的问题;看着村里的妇女被婆婆欺负,她就跟婆婆们聊“家和万事兴”,慢慢改变了村里的风气。封大脚看着越来越能干的媳妇,心里又骄傲又欢喜,他常跟人说:“我家绣绣,比城里的先生还厉害。”而宁绣绣也明白,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躲在父亲身后的大小姐,她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好日子没过多久,天牛庙村就遭了难。附近的土匪头子“黑风”经常带人来抢粮食,还放火烧了好几户人家。村民们又怕又恨,却没人敢反抗——黑风手里有枪,还有十几个手下。

封大脚看着被烧毁的房屋,攥紧了猎枪:“不能再让他们欺负下去了!”宁绣绣也跟着点头,她想起杜先生说的“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就跟封大脚一起,挨家挨户地动员村民。有人怕惹事,宁绣绣就说:“今天他们抢别人,明天就会抢我们,与其等着被欺负,不如跟他们拼了!”

在她的动员下,村里的男人们组成了护村队,封大脚当队长,宁绣绣则负责准备干粮和药品。一天夜里,黑风又带人来抢粮,刚进村口就踩了村民们挖的陷阱,封大脚带着护村队冲出来,猎枪、锄头一起上,宁绣绣也拿着菜刀冲在后面,喊着“别让他们跑了”。经过一夜的打斗,黑风的人被打跑了,村民们虽然有人受伤,却第一次尝到了反抗的甜头。

可没等大家喘口气,抗日战争就爆发了。日军的飞机在天上盘旋,附近的镇上也被占了。杜先生带来消息,说要组织村民拥军抗日,宁绣绣和封大脚立刻响应。他们带着村民给八路军送粮食、做军鞋,封大脚还加入了游击队,经常跟着队伍去打游击。以前总爱抽大烟的费文典,看着日军的暴行,也幡然醒悟,主动加入了抗日队伍,他找到宁绣绣,红着眼说:“以前是我糊涂,现在我要跟你们一起,保家卫国。”宁绣绣看着他的转变,点了点头:“只要肯抗日,就是好同志。”后来,费文典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队友牺牲了,临死前还喊着“打倒日本鬼子”。

战争的日子很苦,宁家大院也没能幸免——日军抢走了宁家的粮食,还烧了几间房。宁学祥看着破败的家,又想起牺牲的费文典,心里又悔又痛。他听说宁绣绣在村里组织抗日,就拄着拐杖,一步步走到封家坳。

看到宁绣绣时,她正在给受伤的游击队员换药,脸上满是风霜,却比以前更坚毅。宁学祥走过去,声音发颤:“绣绣,爹以前对不起你,也对不起国家……”宁绣绣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心里的委屈突然就散了,她扶着父亲坐下:“爹,过去的事就别说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抗日,咱们一家人,得一起扛。”

从那天起,宁学祥变了个人。他把家里剩下的粮食都捐给了游击队,还主动帮着宁绣绣组织村民,跟大家说“没有国,就没有家”。封二是封大脚的弟弟,一直想有块自己的地,宁学祥知道后,主动把自己剩下的几亩地契给了他:“以前我把地看得比什么都重,现在才知道,人活着,得有大义。”封二拿着地契,红着眼说:“大伯,我一定好好种地,等打跑了鬼子,给大家种更多的粮食。”

宁苏苏嫁给费文典后,日子过得并不好,费文典参军后,她就一个人带着孩子。宁绣绣经常去看她,帮她照顾孩子,两姐妹的关系也慢慢缓和。宁苏苏看着姐姐为抗日奔波,也主动加入了做军鞋的队伍,她说:“姐姐,我也要为抗日出份力。”一家人在国难面前,终于放下了过去的矛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经过几年的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那天,天牛庙村的村民们敲锣打鼓,把家里最好的粮食拿出来,煮了一大锅粥,大家围在一起,哭着笑着,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宁学祥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在广场上奔跑,嘴里念叨着:“胜利了,终于胜利了……”

可欢乐的氛围里,却少了一个重要的人——封大脚。就在胜利的前几天,他在一次掩护村民转移的战斗中,为了挡住日军的子弹,中弹牺牲了。宁绣绣是在胜利的前一天接到消息的,她没有哭,只是默默地把封大脚给她买的花布叠好,然后去给村民们分发粮食,直到大家都在庆祝时,她才一个人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远处的田野,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宁苏苏的结局也带着悲情,她的孩子在战乱中夭折,费文典牺牲后,她一个人去了城里,再也没有回来。村里的人说起她,都忍不住叹气:“是个苦命的姑娘。”

但生活总要继续。宁绣绣擦干眼泪,接过了封大脚没完成的事——她继续带着村民种地,教孩子们读书,还组织大家修学校。封二把地种得很好,每年都能收获很多粮食,他经常对孩子们说:“你们要记住,是封大脚叔和宁绣绣婶,还有很多牺牲的人,给咱们换来了好日子。”宁学祥也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讲抗日的日子,讲做人的道理。

春天来了,地里的麦子绿油油的,宁绣绣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在田边奔跑,听着村里传来的读书声,嘴角慢慢露出了笑容。虽然她失去了爱人,经历了太多苦难,但她知道,封大脚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正在孕育新的希望,而她会带着这份希望,一直走下去,让日子越来越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来源:茶香书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