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金铨那句讽刺,藏着冷清秋嫁入豪门被金燕西厌弃的真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4 18:06 2

摘要:“自己并不是富贵人家的女子,现在安分守己,还觉不忘本,若跟他们闹,岂非小人得志便颠狂吗?我只要居心不作坏事,他们大体上总也说不出什么坏处来,我又何必同流合污?而且就是那样,也许人家说我高攀呢。”

作者:云舒意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自卑又自负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证的陷阱。

而冷清秋当时所处的,则正是这样的心态。

原著里,金铨在看了道之递过来冷清秋的诗文后,甚至一眼勘破,直说她“福薄。”

这个是世界上,阻碍一段姻缘最遥远的距离并非是门第,而是认知和人品。

原著中,“齐大非偶”这四个字,一直在影响着冷清秋。

“自己并不是富贵人家的女子,现在安分守己,还觉不忘本,若跟他们闹,岂非小人得志便颠狂吗?我只要居心不作坏事,他们大体上总也说不出什么坏处来,我又何必同流合污?而且就是那样,也许人家说我高攀呢。”

可这段姻缘中,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其实主要还是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不匹配。

一段感情无法进行下去,齐大非偶并非是关键,关键的点还是在于人和人之间的认知相处和底层思维逻辑。

小怜和柳春江私奔去日本后,所有人都认为这段感情会以小怜被抛弃画上句号的时候,可这个姑娘回来的时候已然是大变样,从原本的丫鬟到柳春江的贤内助,在职业上也努力当了护士,成了名副其实的柳家少奶奶。

而冷清秋和金燕西成婚后,所有人都认为这两个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人会天长地久,却没有想到,短短不过一年的时间里,这两个人就已经互相撕破了脸,走向了劳燕分飞的结局。

实际上,冷清秋和金燕西的这段感情中,真正论起来,其实是金燕西配不上冷清秋。

若非是家世和金钱的加持下给金燕西的种种行为赋魅,或许冷清秋根不看不上他这个纨绔子弟。

事实上: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异常深重的。

原著里,冷清秋即便是在同他交往的时候,每每想到他这种爱玩的性子,都有过犹豫和退却。

“虽然他对于我是二十四分诚恳,无奈他喜欢玩。”

“他是怎样一个随随便便的人,对我却肯那样用心,而且牺牲一切来就我,我不嫁他,哪里还找这种知己去?可是嫁过了,就是这样的一副局势,前途又非常的危险,我这真是自寻苦恼。”

“往昔以为燕西牺牲一切,来与自己结婚,这是很可靠的一个男子。可是据最近的形势看来,他依然还是见一个爱一个,用情并不能专一的人,未必靠得住呢。”

冷清秋在这段感情固然起了攀附之意,但早早陷入的,却是仅限于这个情场浪荡子为她布置的陷阱。

一个刚出社会的人,往往害怕的就是遇上社会属性强悍之人的算计,更何况还是冷清秋这样尚且还在上学,没有社会经验学生?与之相处,往往会被算计的,连骨头渣都不剩。

原著里,冷清秋未婚先孕逼婚金燕西后,为了加速婚礼的进程,金燕西求助了自己的姐姐道之。

因为,道之深谙父亲金铨的爱才之心,促成这桩婚事以此为基石也并非不可行。

但令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是,金铨却在看过冷清秋的诗文后,评价她“福薄”。

道之道:“说给你老人家做第四个儿媳妇,好不好?”金铨道:“燕西那种纨绔子弟,也配娶这样一个女子吗?”道之笑道:“这样的女子,就是照你老人家眼光看起来,也是才貌双全了,为什么你不赞成老七这一回的婚事呢?”金铨道:“不是我不赞成,因为他办的这件事,有些鬼鬼祟祟,所以我很疑心。”道之道:“管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只要人才很好就是了。”金铨道:“这孩子的人品,我看她的相片和诗,都信得过,就是福薄了一点。”道之道:“这是迷信的话了。算命看相的,我就不信,何况在诗上看人。”金铨道:“你知道什么?古人说,诗言志,大块之噫气……”

一个人的心力往往很容易体现在方方面面。

金铨行事老辣,而往往在政治上见解独到的人,很容易一眼就看穿一个人本质。

对于冷清秋那句“福薄”的评价,其实并不是在讽刺冷清秋本身,而是从她所做的诗文风格来看,觉得她的心力与文风大有衰败之意,与当下的年龄和心境有所不符。

谁又能想到千百年前写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气风发的诗鬼李贺,却又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写下“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这样晦暗的诗句?

在金铨看来,冷清秋小小年纪写出这样的诗句,的确有才,却也的确存在晦败之意。

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值青春妙龄的人,在这样的年纪,往往是乐观积极的,但在冷清秋的诗文里,金铨却感受到了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成熟与衰败。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写道:

早熟是提前预支的沧桑,晚熟是故意留白的智慧;前者被世界打磨,后者在打磨中看世界。

政客之所以是看人老辣,做事一针见血,正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场面上摸爬滚打厮杀的过程中,见过的人太多了,识别的人太多,所以才能够精准的识别揣摩对面究竟是怎样的人。

金铨正是看透的冷清秋的这份顾影自怜背后的清冷与晦暗,这才提前给这段尚未步入正轨的姻缘判了死刑。

逼婚的现实

原著里,冷清秋深知这门婚事不易成,但同时却又起了攀附之意。

她有美貌有才华有能力,却又卡在了一个异常尴尬的节点。

一个稍微有点能力,却又无法改变现状的人,最害怕的其实是活的不上不下。

事实上:

平庸的人家无法承接她的那点才华,而富贵的人家将她的这点才华认成是点缀,卡在中间段的人,长久以来无法自洽,就容易让一个人有上进新却没有突破桎梏的人,变得不上不下,从而患得患失。

冷清秋当时正好就处在了那样的节点上,所以她才会由渐渐地看不上对方,生出几分攀附的意思。

更何况,她的家庭环境亦是让她变得不上不下。

冷清秋的父亲是举人,家里尚且还算有些家底,但清朝结束后,步入民国,举人身份往往只是虚衔,更何况之后她的父亲还早早病逝,冷母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既要维持自家的体面雇保姆,却又要冷清秋自己动手做针线补贴家用,导致冷清秋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节点。

原著中的冷清秋决定和金燕西结婚,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投资。

原本她打算利用金家的资源和势力继续读书,借此完成自己的学业,而后一举两得,女子稳定的着落有了,自己想要的学识也有了,却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向下的自由根本不是自由,而是步入了一个新的牢笼。

她以为嫁入金家可以借势,却没有想到,整个金家本质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真正的自由,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最后的结局里,这两个人劳燕分飞,各自分离,早已是注定的结局。

来源:花语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