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否》里有句话,说是“家里不怕风雨,只怕一锅粥翻了味儿。”华兰小时候,就是在这样一锅原本香甜的粥里长大的——可惜后来,勺子拌得太猛,谁也没料到那股子杂味,一下就盖过了她人生最郑重的幸福。这世上啊,哪家少女没偷偷怨恨过亲戚?可如果问华兰,她曾几度发狠:但凡脑子
《知否》里有句话,说是“家里不怕风雨,只怕一锅粥翻了味儿。”华兰小时候,就是在这样一锅原本香甜的粥里长大的——可惜后来,勺子拌得太猛,谁也没料到那股子杂味,一下就盖过了她人生最郑重的幸福。这世上啊,哪家少女没偷偷怨恨过亲戚?可如果问华兰,她曾几度发狠:但凡脑子里能诅咒林姨娘、长枫、墨兰一百种死法,她都能翻出一百零一种来。偏偏,人到中年,连头发都梳得更大气了,气也散了,怨也淡了——可是这一路子,真不是琉璃盘里的细瓷,摸起来全是渣。
小时候的华兰,有点像老照片上那个绷着脸的娃娃:微皱着眉头,却被父母捧在手心肆意撒欢。她来的那个年月,盛家还不富贵,小小的院子,烧饭的烟跟母亲王氏的叹气都混在一起。日子紧巴巴,父亲盛紘忙着在书房啃着卷子,指甲都磨破了,只盼望着日子能往好了翻,心里却对女儿满是歉意——想给华兰请个奶妈都难得,家里带出来的银钱也派不上用场。说到底,盛家的风光和华兰的读书启蒙,都是从一口苦饭开始的。
别看后来盛家院门越建越阔,那时王氏和老太太的关系,真比外头街市上的糕点还要软糯热乎。两个女人之间,也许有过暗地里的弯弯绕,但华兰偏偏懂得凑热闹。母亲怀了长柏,家里运气转了些,穷日子总算熬到头——这段时光,华兰长得讨人喜欢,读书写字也都跟着父亲学得认真,家里有点小进步,全家都拿她当心头宝。
可惜好景不长,世道像是突然拎起一把刀,把盛家温柔都割断了。最扎心的事,往往不是外人来闹,而是家里自己出乱子。林姨娘原是盛老太太头顶上的“干闺女”,以后却不声不响在盛老太太眼皮底下跟盛紘好上了。王氏不干了,气得大吼大叫,觉得婆婆是故意给自己下绊子。谁能解释清这些妇人心里的结疤?一个不小心,盛老太太也百口莫辩,家人之间的信任,一下碎了。
王氏和盛紘僵持起来,一度闹得“你死我活”,哪怕王氏搬出自家娘家撑腰,盛紘也硬着脖子要把林姨娘纳进门。不管是谁,都不肯让步。林姨娘肚子大了,盛老太太又怕大儿子的前程塌了,最终压着王氏咽了这口气。婆媳之间,憋着、伤着,家里本来的和气,直接分裂开两头。
自此盛家院子里,空气都带一股子冷。盛老太太苦着脸搬去了寿安堂,和儿子一家假装“互不打扰”,其实谁不明白这场内战有多锋利?林姨娘步步耍巧劲,一会儿装柔弱一会儿搞事,王氏急脾气,常常一边抱怨一边又落了下风,还不给林姨娘捞了几分银钱和人丁。林姨娘,她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恶妇——她懂得柴米油盐,也善于背后下套。家里人全成了她的“棋”,连盛紘都给她运动得转了向。
说句不厚道的,华兰小时候,私下是认了母亲王氏的仇人名单的。墨兰出生后,家里气氛反倒更紧张。盛紘嘴上说着公道,心里跪着愧疚,偏对墨兰这个庶女格外温柔。墨兰聪明,活学林姨娘那一套“拿身份说事”,华兰、如兰小亏大亏都吃了,不服又没地方撒气。心里的恨,像是做了十几个秋冬的积攒。
这家风水轮流转,偏偏华兰就是那种有分寸的人。她不会把怨气全挂在脸上,小时候暗地里给母亲出计谋。林姨娘有事,就悄悄让王氏给如兰送到老太太院子去,明兰得了便宜,墨兰、林姨娘又失了脸。华兰是会翻牌子的,但绝不吃亏。
其实这院里的斗争,有时候可笑极了。墨兰为了在孔嬷嬷跟前出头,总折腾人。读书时搅得大家时间都乱套,华兰一气之下,终于和如兰联手怼上墨兰。孔嬷嬷不傻,直接借这姐妹争端教训了大家一顿,光墨兰就吃了十板子。华兰在旁边看得心服口服。从此,她对孔嬷嬷的“兄弟姐妹共荣共损”有了一点梦幻般的认知——其实懂也不懂,只是觉得,这一家的事,大概不是能彻底分叉的。
等到华兰嫁人,日子又翻一桩新苦。一手好牌,偏偏碰上个愚孝男人,婆婆袁夫人处处打压,嫁妆要着要那,还装高贵。华兰怀孕还得站规矩,二胎没保住,身子亏成了病猫样。袁夫人见她难产,天天逼她替丈夫纳妾。最让人咬牙的,是儿时的丫鬟彩簪,主动为她分忧——生了孩子后,彩簪翻脸不认人,华兰这段日子,怕是见天流泪。
撑过那些风浪,华兰忽然记起孔嬷嬷那句“文火慢熬”,一边改造丈夫,一边忍十年婆婆。她学会了林姨娘的“阴招”,虽不屑但不得不用,可心里还是想着娘家,不敢闹太僵,怕影响弟妹前程。日子就是这样,倔强的骨头也被现实慢慢熬软了。
反观墨兰,还是老样子。她为了那一门“名门亲事”,不惜搬弄是非,甚至把盛家的名声和父亲的官声拿来赌。明兰识破了她的小算盘,几次出手拦了场子。这家姐妹的过招,有时候真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转来转去都没个痛快。墨兰最终如愿以偿,嫁进永昌侯府,但娘家心已经凉透了。她姓盛,可在盛家做不成盛家人,外头人看到她,还是把她当成那一家的根。
后来,华兰生第三胎,日子艰难到骨子里。瘦得像把柴,孩子都病弱。好姐妹一起探病,明兰如兰心疼得快掉眼泪,墨兰反倒看得暗自得意。那场大家的质问,袁夫人没了面子。明兰带着官夫人的架势,狠狠替华兰争了气,也让袁家人见识了盛家女子的厉害。
时过境迁,家里弟弟考了好功名,妹妹们也都过得不错,华兰的地位和丈夫的态度慢慢有了转机。看别人家姐妹,婆媳之事也能因桥梁般的柳氏缓和下来,华兰才渐渐明白孔嬷嬷当年说的那句“同气连枝,共荣共损”究竟是个什么道理。至于墨兰,依然爱计较,嫂子柳氏怎么劝都听不进,明兰好言好语她反觉得是炫耀。华兰带人帮她撑场面,她只当是嘲笑自己。世间聪明人,肚肠不够宽,终究还是走不出自己的小圈子。
墨兰日子过得越别扭,她的女儿也跟着受了苦,最后还得靠娘家拉一把,闹到了众人面前。曾经信誓旦旦要让娘家高看的女子,回头活成了曾最不屑的模样。人生落点,有时候真是讽刺。
林姨娘这一号人物,成了华兰一生的“过不去”——小时候骂过、恨过,甚至幻想她倒大霉。可事到如今,只能咬咬牙,翻过那些磕磕绊绊。奶嬷嬷当年一遍遍在华兰耳边念叨“要端庄,为弟妹做样子”,有谁真的听进去了呢?华兰曾想做个好姐姐,后来才明白,有些怨气,终究不能憋到老。
等到林姨娘落败,被送去庄子,华兰才算舒了口气。人生兜了一圈,自己和弟妹也过得体面,只有墨兰吭哧着自己的小算盘,始终没能融进这个家。柳氏好心,明兰好意,华兰用实际行动告诉她“家族的力量远大于个人”,可终究巧妇难为没心肝。可惜聪明难解寂寞,亲缘说到底,也不是一枚棋子能算完的。
我常想,华兰那些年,晚上躺在床上,会不会在心里偷偷问自己:如果从头再来,能不能也教会那个倔强的小姑娘——家,不是斗出来的,也不是吵赢就能安稳的。哪怕是半生怨气,也总有一天要和解。有些道理,只有过了几十年,坐在炉火旁,才慢慢暖进心里。
来源:湖上潇洒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