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年前,一部名为《血色湘西》的电视剧深深震撼了我。这部2007年播出的抗战史诗,以湘西雪峰山为背景,讲述了竿民支队与日寇殊死搏斗的故事。剧中,田穗穗与石三怒的爱情在战火中淬炼,家族的世仇在民族大义前消融。湘西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在崇山峻岭间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
作者 / 王益美
十八年前,一部名为《血色湘西》的电视剧深深震撼了我。这部2007年播出的抗战史诗,以湘西雪峰山为背景,讲述了竿民支队与日寇殊死搏斗的故事。剧中,田穗穗与石三怒的爱情在战火中淬炼,家族的世仇在民族大义前消融。湘西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在崇山峻岭间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血色湘西》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真实再现了中华儿女“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铮铮铁骨。当国家危亡之际,个人的恩怨情仇皆可放下,唯有一腔热血,誓死捍卫家园。这部剧被誉为“湘西版的《亮剑》”,不仅因其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更因其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的不屈与团结。
湖南,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在抗日战争中承受了深重的苦难。从三次长沙会战的惨烈,到常德保卫战的悲壮,再到衡阳之战的孤城喋血,三湘大地几乎每一寸土壤都浸染着鲜血。我的家乡新化县大同镇(今属新邵县坪上镇)虽非主战场,却也未能幸免于日寇的铁蹄。
1945年,豫湘桂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一股日军残部闯入社坪村,将人间化为炼狱。他们挥舞屠刀,婴儿被抛向空中用作刺刀练习,青壮年被施以“坐桩”酷刑,妇女惨遭蹂躏,房屋尽数焚毁。然而,就在敌人猖狂肆虐之时,一位补锅匠——实为抗日志士——假意带路,将日军引入朗概山的迷阵,最终诱至国军防区筱溪村。当日军强渡资江时,芷江机场的战鹰呼啸而至,炸弹倾泻如雨,江面瞬间血流成河,敌寇全军覆没。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站在芷江受降纪念馆前,仰望那座巍峨的受降纪念坊。“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十六个大字力透时空,仿佛仍在回响着胜利的呐喊。1945年8月21日,湘西会战的烽火在此熄灭,十四年抗战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告终。这一刻,不仅是湖南的荣光,更是整个民族的涅槃重生。
百年沧桑,风云激荡。从南湖红船的悄然启航,到“中华号”巨轮的破浪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穿越战火与贫弱,铸就了今日的盛世华章。尽管西方列强屡屡诋毁打压,但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我们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血色湘西的烽烟早已散尽,但那份寸土不让的血性、那份共赴国难的担当,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钟声永远长鸣——因为只有懂得苦难的民族,才配拥有光明的未来。
来源:新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