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归队》大结局:眼泪还没擦利索呢,剧情bug先给我整懵圈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4 01:14 2

摘要:昨儿晚上跟我妈窝在沙发上追《归队》大结局,片尾曲响的时候,我妈还在抽搭着擦眼泪,我手里的纸巾都揉成小团了。结果刚关了电视,我妈先皱着眉吐槽:“这剧不是说跟抗联真事儿沾边吗?咋为了让人哭,连点儿过日子的常理都不管了?”我一听这话,脑子立马转起来——可不是嘛,越琢

昨儿晚上跟我妈窝在沙发上追《归队》大结局,片尾曲响的时候,我妈还在抽搭着擦眼泪,我手里的纸巾都揉成小团了。结果刚关了电视,我妈先皱着眉吐槽:“这剧不是说跟抗联真事儿沾边吗?咋为了让人哭,连点儿过日子的常理都不管了?”我一听这话,脑子立马转起来——可不是嘛,越琢磨越觉得哪儿不对劲儿。

先说说田小贵,这小子一开始多招人稀罕啊!妥妥的地主家少爷,家里海参鲍鱼顿顿有,偏不享那福,非得扛着枪跟鬼子玩命,还凭一手百发百中的枪法,成了队里的“香饽饽”——不管谁出任务,都得念叨两句“要是小贵在就好了”。以前他那机灵劲儿,真不是吹的:哄他爹买枪,说“俺们学堂同学都约着进山打山鸡,我也想凑个热闹,打回来给您炖蘑菇汤,比药店的参片还补身子”,转头就把新枪裹在棉袄里,偷偷扛去了抗联;偷偷运西药更绝,把药片子裹在油纸里,还特意在油纸外蹭了点灶灰,塞粮袋下,上面再铺层晒干的豆子遮味儿,连家里管账的刘先生——那可是出了名的细心思,都没看出来;有回遇上鬼子拦车检查,他急中生智抓起车斗里的青萝卜就啃,嚼得咯吱响,嘴角还沾着萝卜渣,凑到鬼子跟前憨乎乎地说“老总您要不要尝尝?自家地里种的,甜着呢”,就这么把藏着药的咸菜坛子给瞒过去了。

结果到最后,这小子居然栽在“被人举报”上,一进监狱就没了消息,听说为了不连累他爹,硬是扛着酷刑没吭一声,最后就这么没了。眼泪是流了,可我越想越别扭:以前那么会看眼色、能躲能藏的人,怎么这次连半点儿风声都没闻着?更离谱的是,他被抓后,抗联的兄弟跟没事人似的,连句“得想办法救小贵”都没提——别说组织营救了,哪怕去监狱附近晃一圈、探探风都没有!我当时就跟我妈说:“你说这事儿扯不扯?为了凑那个悲壮的劲儿,就非得让以前的机灵鬼突然变笨,让队友全跟忘了有这么个人似的呗?”

再看大阔枝,她的结局更让我跟我妈堵得慌。虽说没扛枪上战场,可她就是抗联的“后勤定心丸”啊!高云虎腿被鬼子打穿了,是她连夜把人藏进自家地窖,怕地窖潮,还特意抱了两床旧棉絮铺着,每天半夜摸黑送小米粥,粥里还总卧个鸡蛋——那时候鸡蛋多金贵啊,她自己都舍不得吃;怕伤口感染,她天天天不亮就上山采蒲公英、马齿苋,回来嚼碎了敷在伤口上,连自己宝贝的花手帕都撕了当绷带,那手帕还是她出嫁时她娘给的;队伍缺粮缺布的时候,她把娘传下来的银镯子给掰了——那镯子她平时宝贝得不行,天天拿软布擦,亮得能照见人影,掰的时候眼泪都掉在镯子上了,还嘴硬说“风迷了眼”,转头就拿镯子换了两袋玉米面;后来见小战士们冻得打哆嗦,她又把自己冬天穿的棉袄拆了,把棉絮分成小团,缝在战士们的单衣里,自己就裹着件薄褂子过冬。

当初高云虎要归队,她攥着人衣角红着眼圈说“我在山货店等你,你可别说话不算数”,那眼神里的盼头,谁看了不心疼?结果呢?抗战都胜利了,她守着那间山货店,孤零零过了一辈子,连高云虎牺牲的消息都没打听着。我妈当时就拍了下沙发扶手:“这不对啊!大阔枝搁镇上人脉多广啊,张婶家的鸡丢了,她半天就帮找着了;李叔家孩子考上学堂,她比谁都先知道,咋就偏偏不知道高云虎的信儿?难道非得让她一辈子不嫁人,守着空铺子,才算‘坚守’?这也太刻意了,跟硬逼着咱哭似的,反而让人心里不得劲儿。”

让人意外,甚至有点膈应的是汤德远的结局。前期看他被抓进劳工营,衣服破得露着棉花,脸上还有没结痂的血痂,鞋都露着脚趾头,走路一瘸一拐的,被鬼子打得站都站不稳;有次跟队友一起逃出来,明明能跟着归队,却蹲在破庙里抱着膝盖,头发乱得跟鸡窝似的,嘴里反复叨叨“我没保护好兄弟,好多人都没逃出来,我没脸见大家”,死活不肯走;后来跟着肖铁林做事,队里人见了他就吐唾沫骂“汉奸”,他也不辩解,头低得能看见地上的土坷垃,手都攥紧了,指节都发白,可就是不吭声——连我妈都跟我说“这要是卧底,早被肖铁林看出破绽,八百回都不够死的”。

结果最后关头,他突然冲上去拽住抗联队长的胳膊,嗓子都哑了还喊“我是自己人!我是卧底!”——我跟我妈对视一眼,都懵了:这反转也太突然了吧?前面连个暗示都没有!哪怕他跟肖铁林打交道时,多一个“话里有话”的眼神,或者递个模棱两可的小物件也好啊,结果啥铺垫都没有,突然就亮身份,跟变戏法似的!更不合理的是,他好几次跟抗联队员在集市上擦肩而过,有回那队员都冲他使眼色了,他倒好,头低得快埋到胸口,赶紧绕着走了,跟不认识似的。这哪是卧底啊?分明是剧情为了造“惊喜”,硬凑的设定!

最后就他活得有滋润,镜头里抱着孩子、跟媳妇有说有笑,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连袖口都没磨破;反观田小贵的墓碑冷冰冰的,连朵像样的花也没有,大阔枝的山货店空荡荡的,货架上都积了灰——这份“圆满”看着特别刺眼,跟整部剧的悲壮劲儿完全不搭,我妈当时就说“看着真不舒服,这不是膈应人嘛”。

真不是我跟我妈吹毛求疵,《归队》里这些角色的好,我俩都看在眼里。田小贵的勇、大阔枝的韧、汤德远的忍,都是战争里普通人身上的光,也确实让我俩觉得,当年抗联战士在东北的雪地里扛枪,太不容易了。可既然打着“真实感”的旗号,就别为了让人哭,把基本的逻辑扔到一边——这样的“悲壮”,总觉得变了味,没那么让人记挂。

我知道剧方可能想通过不完美的结局,让人觉得历史真的残酷。可真实的抗战里,英雄牺牲或许有偶然,但不会这么没个缘由;普通人的坚守或许有遗憾,但不会这么没道理。咱看这种讲抗联的剧,不是为了哭一场就完事儿,是想真真切切感受到当年人的难。毕竟只有剧情能圆上的“悲壮”,才能真正记在心里——那些牺牲的抗联战士,不该只是屏幕上赚眼泪的“工具人”,得让咱看完了能琢磨“当年他们在雪地里冻得打哆嗦,还得跟鬼子拼命,是真不容易”,这样才对得起那些在寒风里扛枪的人啊!

来源:林lin玲li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