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年轻人捧《生万物》,却陷入思想误区?该如何看待?摘要:昨天刷到《生万物》里费家嫂子笑眯眯给佃户发种子的片段,这句老话突然在脑子里炸开。00后弹幕刷屏“好暖”,我却像被辣椒呛了嗓子,想说点啥,又怕被扣“上纲上线”的帽子。
“我奶说,当年地主家过年给长工发二斤肉,都算大善人。”
昨天刷到《生万物》里费家嫂子笑眯眯给佃户发种子的片段,这句老话突然在脑子里炸开。00后弹幕刷屏“好暖”,我却像被辣椒呛了嗓子,想说点啥,又怕被扣“上纲上线”的帽子。
剧确实好看。
新娘子宁绣绣被土匪劫走,亲爹宁学祥抠门不肯赎,她干脆断亲,嫁给糙汉封大脚。三集之内,从闺阁到荒野,节奏跟短视频一样猛。弹幕里全是“姐姐好飒”“这才是反骨女主”。
可越往后看,越像吃了夹生饭。费家嫂子人美心善,宁学祥节俭得可爱,佃户们个个感恩戴德。连“打春牛”这种本该血淋淋的仪式,都被拍成了田园童话。
问题就出在这儿。
我爷爷讲过,他小时候给地主扛活,交完租子全家喝地瓜叶糊糊。冬天没棉裤,把麻袋片缝在腿上,走路哗啦响。《白毛女》里黄世仁抢喜儿,可不是因为爱情。
现在剧里地主成了“温柔剥削”,年轻人以为过去都是“穷但温情”,这可比滤镜磨皮更可怕。
剧组确实下了功夫。
200亩地真种真收,锄头镰刀全是老物件,连“二月二炒蝎子爪”的焦糊味都拍出来了。学者坐镇,服饰考据,连我妈都指着屏幕说“你姥娘当年就这么穿”。
可惜,细节越真,核心越虚。
就像用顶级食材做了碗泡面,味道冲,营养寡。
最逗的是弹幕两极。
这边“心疼地主奶奶”,那边“建议查查编剧成分”。我妹00后,边看边问我:“姐,以前农民真的不恨地主吗?”
我给她找了《半夜鸡叫》的连环画,她看完沉默半天,回了句:“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影视不是历史课本,但起码别把毒药裹上糖衣。
如果年轻人只记得费家嫂子的笑,忘了佃户背后的伤,这波文化共情就变了味。
最后说句冒犯的:
下次再拍年代剧,能不能把地主家的粮仓拍一拍?
别只给观众看发种子时的温柔,也拍拍收租时的算盘珠子怎么蹦。
毕竟,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单选题。
来源:海滨边拾螺的采拾者